面向环卫作业车辆:冬季驾驶员安全培训如何破解凌晨作业视线受阻与路面结冰两大难题
环卫冬季凌晨作业的双重安全困境
冬季凌晨的环卫作业面临天然的安全挑战,低温环境与特殊作业场景让视线受阻和路面结冰问题更为突出。凌晨 3 点至 6 点是能见度最低的时段,雾气、残月微光与城市路灯的光斑交织,导致环卫车辆驾驶员难以清晰识别路面行人、非机动车及散落障碍物,而作业中开启的清扫设备还可能产生扬尘或水雾,进一步干扰视线。路面结冰则具有隐蔽性,桥梁、涵洞、背阴路段及洒水作业后残留的积水,在零下温度下会形成薄冰,这类 "暗冰" 往往难以用肉眼分辨,却能使轮胎抓地力骤降 50% 以上,加上环卫车辆多为低速作业,制动响应滞后,极易引发侧滑或追尾事故。对于城市环卫系统而言,这两大难题不仅威胁驾驶员与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更可能导致作业中断,影响城市环境保障节奏。

破解凌晨视线受阻的实操方案
(一)车辆灯光与视野系统升级改造
针对凌晨低能见度环境,需对环卫车辆的照明与视野系统进行针对性优化。作业车辆应标配 "近光灯 + 前雾灯 + 示廓灯" 的三级照明组合,其中前雾灯需选用穿透力强的 H3 型黄金光灯泡,照射角度调整为与地面呈 15° 夹角,确保在 50 米范围内形成均匀的照明区域,避免光斑盲区。车侧及车尾应加装 LED 警示灯带,采用频闪与常亮交替模式,在雾天的识别距离可提升至普通警示灯的 2 倍。
视野优化方面,需给驾驶室两侧后视镜加装电加热除雾功能,设定温度低于 5℃时自动启动,同时配备可调节角度的广角辅助镜,消除车身右侧的清扫作业盲区。挡风玻璃应使用防雾镀膜,并定期更换冬季专用雨刮片,配合冰点低于 - 20℃的玻璃水,确保雨雪天气下刮水无残留。部分作业车辆还可加装 360° 全景影像系统,通过 4 个高清摄像头实时拼接路面画面,在中控屏显示盲区预警标识,尤其适用于凌晨行人稀少但突发情况多的路段。
(二)作业流程与观察技巧调整
合理规划作业流程能从源头减少视线干扰。应采用 "先干扫后湿扫" 的作业顺序,凌晨首次作业优先使用干扫车清除路面浮尘,避免湿扫车作业时产生的水雾与低温结合形成冰雾。作业路线需避开凌晨雾气高发的滨水路段和工业区,对必须清扫的高雾区,可安排两车编组作业,前车开启警示灯引导,后车保持 15 米间距进行清扫。
驾驶员的观察技巧直接决定视线利用效率。应养成 "15 秒扫视法":每 3 秒交替观察前方 50 米路面、左右后视镜及作业设备状态,每 15 秒通过内后视镜检查车后情况,避免长时间紧盯单一目标导致视觉疲劳。遇到路口或小区出入口时,提前 20 米关闭部分清扫设备,减少扬尘干扰,同时轻按喇叭提示可能出现的行人。对于凌晨常见的流浪动物、废弃纸箱等障碍物,需通过灯光照射的阴影长度判断距离,阴影与物体等长时,距离约为 10 米,需立即减速避让。
(三)人员防护与协同预警机制
驾驶员的个人防护装备也能辅助提升视线安全性。需穿着带有反光条的防寒作业服,反光条宽度不小于 5cm,在灯光照射下可形成 360° 反光区域。作业时应佩戴防雾护目镜,选择透光率 95% 以上的 PC 材质,避免镜片起雾影响观察。
建立 "车 - 人 - 平台" 协同预警机制同样重要。作业人员需随身携带智能反光手环,内置 GPS 定位与一键报警功能,当与作业车辆距离小于 3 米时,车辆驾驶室会发出蜂鸣预警。后台监控中心可通过北斗定位系统实时追踪车辆轨迹,遇有突发雾情或能见度低于 100 米时,立即通过车载终端发送减速提示,必要时指令车辆暂停作业至能见度改善。
应对路面结冰的安全作业策略
(一)结冰路面的预判与规避方法
精准预判结冰路段是防范风险的关键。驾驶员需掌握 "三查三看" 预判法:出车前查看气象 APP 的路面温度数据,低于 0℃时重点防范;行驶中查看路面颜色,结冰路面会呈现暗黑色光泽,与干燥路面形成明显反差;通过桥梁或涵洞前,查看路边植被是否有结冰挂霜,有霜路段大概率存在暗冰。
作业路线规划应遵循 "避冷就暖" 原则,凌晨优先清扫主干道等易融雪路段,待日出后气温回升再清理背阴小巷。对于必须作业的结冰路段,需提前在车载终端标记 "高风险区域",设置车速上限为 10km/h,并开启车辆的防侧滑模式。作业时尽量避开路面标线及井盖边缘,这些区域比普通路面更容易结冰。
(二)车辆制动与轮胎系统适配调整
针对结冰路面的制动特性,需对环卫车辆进行专项改造。应将普通鼓式制动器升级为真空助力盘式制动器,制动响应时间可缩短至 0.8 秒,同时调整制动踏板行程,增加第一段制动的制动力度,避免深踩刹车导致车轮抱死。车辆需加装 ABS 防抱死系统与 EBD 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在冰面上制动时,通过每秒 15 次的点刹频率保持车身稳定。
轮胎适配是抗滑的核心环节。冬季需将普通轮胎更换为雪地专用胎,胎纹深度不低于 4mm,胎面采用含硅的橡胶配方,在 - 10℃时仍能保持弹性。对于经常行驶桥梁路段的车辆,可加装自动收紧式防滑链,链条间距设置为 5cm,确保在不影响转向的前提下增强抓地力。每日出车前需检查胎压,冬季胎压应比标准值提高 0.2bar,减少轮胎与冰面的接触面积,提升抗滑性能。
(三)结冰路面作业操作规范
在结冰路面作业时,驾驶员需遵循 "慢起步、缓转向、轻制动" 的操作原则。起步时采用半联动模式,油门踏板踩下幅度不超过 1/3,让车辆以 5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 100 米后再逐渐加速。转向时需提前 5 米开启转向灯,方向盘转动角度不超过 90°,避免急打方向引发侧滑,若出现侧滑现象,应向侧滑方向轻打方向盘修正,同时松开油门踏板,切忌猛踩刹车。
清扫作业时需调整设备运行参数,扫地刷转速降低 30%,吸盘高度提升至距地面 2cm,减少设备对车身稳定性的影响。遇到坡度大于 5° 的结冰路段,应停止作业并绕行,若必须通过,需保持车辆与路边护栏的距离不小于 1.5 米,采用 "之" 字形路线缓慢行驶。作业间隙停车时,需在车轮后方 50cm 处放置三角警示桩,同时拉紧手刹并挂入低速挡,防止车辆溜滑。
冬季环卫作业的防御性驾驶实践
(一)针对环卫场景的防御性原则
环卫作业的防御性驾驶需突出 "预判优先、主动避让" 的核心,在普通防御性驾驶原则基础上细化场景适配。"放眼远方" 要求驾驶员将观察距离延伸至前方 100 米,重点识别路面凹陷、暗冰反光及夜间行人的反光标识;"留有余地" 需保持比正常路况宽 2 倍的安全距离,与同向车辆间距不小于 20 米,遇非机动车时提前减速至 5km/h,预留充足避让空间。
"引人注意" 原则在环卫作业中尤为重要,除开启警示灯光外,在路口作业时需间歇性鸣笛,每次鸣笛时长不超过 1 秒,避免扰民的同时提示周边交通参与者。作业车辆还可加装语音提示装置,循环播放 "环卫作业,请避让" 的提示音,音量控制在 60 分贝以内。
(二)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技巧
面对凌晨结冰路面的突发情况,需掌握精准的应急操作。若遇行人突然横穿马路,应立即采用 "点刹 + 轻打方向" 组合动作,制动踏板踩下深度不超过 1/2,通过 ABS 系统的点刹功能减速,同时向非行人方向转动方向盘,转向角度不超过 15°,避免车辆侧滑。
若车辆发生侧滑,应遵循 "顺向修正" 原则:后轮侧滑时向侧滑方向轻打方向盘,前轮侧滑时则反方向修正,修正幅度控制在半圈以内,待车身回正后缓慢回正方向盘。遇到设备故障需停车检修时,需将车辆停靠在道路最右侧,开启双闪警示灯,并在来车方向 50 米处放置反光锥,作业人员必须站在护栏外侧进行检修。

冬季环卫作业常见问题解答(FAQs)
(一)问题 1:凌晨作业时,如何快速区分路面湿滑与结冰?
凌晨作业中辨别路面状态可采用 "观察 + 试探" 结合法。首先通过视觉判断:干燥路面呈深灰色,湿滑路面反光均匀,而结冰路面会有不规则的亮斑,尤其在路灯照射下会出现 "镜面反射" 效果,暗冰则多呈现淡蓝色光泽。其次进行试探性操作:在车速低于 10km/h 时,轻踩制动踏板,若感觉踏板有轻微震动且车辆减速平缓,说明路面湿滑;若踏板反馈僵硬,车辆出现轻微侧移,则表明路面已结冰。
还可借助车辆设备辅助判断,部分环卫车辆配备的胎压监测系统可间接反映路面摩擦系数,当胎压正常但行驶中出现数值波动时,需警惕结冰风险。对于桥梁、隧道出入口等高危路段,无论视觉判断如何,都应提前减速至 5km/h,同时开启防滑模式。发现结冰后,需立即切换作业模式,关闭湿扫功能改为干扫,并通过车载终端上报结冰位置,便于后续融雪作业调度。
(二)问题 2:雾天凌晨作业,灯光与警示设备如何配合使用?
雾天凌晨作业的灯光使用需遵循 "分层开启、避免炫目" 原则。能见度在 200-500 米时,开启近光灯、前雾灯与示廓灯,此时严禁使用远光灯,因其光线会被雾气反射形成 "光幕",导致视线反而模糊。能见度在 100-200 米时,加开后雾灯与 LED 警示灯带,警示灯带切换为频闪模式,频率设置为 1.5 次 / 秒,既能提高识别度又不会干扰对向车辆。
设备配合方面,需将清扫车的吸尘风机转速降低 20%,减少作业产生的扬尘,同时关闭洒水功能,避免水雾与雾气叠加。若能见度低于 100 米,应开启双闪警示灯并暂停作业,将车辆停靠在安全区域,待能见度回升后再继续。作业中需每隔 30 秒鸣笛一次,遇到路口时增加鸣笛频率,同时通过后视镜观察警示灯带的亮度变化,若发现灯光变弱,及时清理灯罩上的雾气与灰尘。
(三)问题 3:结冰路面作业时,车辆侧滑的应急处理有哪些关键要点?
结冰路面侧滑的应急处理核心是 "保持稳定、顺势修正",具体可分为三步操作。第一步是立即解除动力输入,迅速松开油门踏板,避免因动力持续输出加剧车轮打滑,此时严禁急踩刹车,否则会导致车辆进入 "失控旋转" 状态。第二步根据侧滑方向修正方向盘:若后轮向右侧滑,右手轻推方向盘向右转动,转动角度不超过半圈,待车身开始回正时立即回正方向;若前轮侧滑(俗称 "摆头"),则向侧滑反方向轻打方向盘,修正幅度更小,以 15° 为宜。
第三步是辅助制动控制,若车辆配备 ABS 系统,可在车身回正后轻踩制动踏板,采用 "点刹" 方式减速,每次制动时长 0.5 秒;若未配备 ABS,则需通过降低挡位利用发动机制动,手动挡车辆可从 3 挡降至 2 挡,自动挡车辆切换至 "L" 挡。侧滑解除后,需将车速控制在 10km/h 以下,同时观察后视镜确认后方无来车,再缓慢恢复作业,切忌立即加速或转向。
(四)问题 4:如何通过调整作业流程减少凌晨视线干扰?
优化作业流程可从时间规划、设备协同、路线设计三方面减少视线干扰。时间安排上,将湿扫、洒水等易产生水雾的作业调整至日出后气温回升时段,凌晨优先进行干扫、捡拾等低干扰作业,当气温低于 2℃时,全面停止一切带水作业,避免路面结冰隐患。设备协同方面,采用 "一车引导、多车跟进" 的编组模式,头车仅开启警示设备不进行清扫,为后续作业车辆开辟视野通道,两车间距保持在 20 米左右。
路线设计需遵循 "避暗就明、避杂就畅" 原则,优先选择路灯密集的主干道,避开树木遮挡严重的背阴路段。作业时采用 "纵向清扫法",沿道路中线向两侧推进,避免横向作业时设备遮挡对向视线。遇到垃圾中转站、公厕等作业点时,提前 50 米关闭清扫设备,待车辆停稳后再启动作业,减少启停过程中的视线干扰。此外,每日作业前需对灯光、警示设备进行 15 分钟检查调试,确保设备在凌晨作业时处于最佳状态。
(五)问题 5:冬季凌晨作业,车辆制动系统需做哪些特殊维护?
冬季凌晨作业的制动系统维护重点在于 "防冰、保压、增敏"。出车前必须检查制动液液位与质量,制动液需选用 DOT4 型合成制动液,其低温流动性优于传统型号,且吸水性低,可避免低温下水分结冰堵塞管路。每周需对制动管路进行排气处理,排除管路中残留的空气,防止制动时出现 "软踏板" 现象。
针对结冰路面的制动需求,需调整制动间隙,将鼓式制动器的蹄片间隙从 0.5mm 缩小至 0.3mm,提高制动响应速度。每日作业后,需开启制动系统的排水功能,排出储气筒中的冷凝水,避免夜间结冰损坏阀体。对于配备缓速器的车辆,需将缓速器启动速度调整为 15km/h,在结冰路面行驶时,通过缓速器进行初步减速,减少行车制动的使用频率。作业中若发现制动踏板行程变长或制动距离增加,应立即停止作业,检查制动管路是否结冰,可采用喷灯远距烘烤的方式解冻,严禁直接烘烤制动蹄片。
同类文章排行
- 面向环卫作业车辆:冬季驾驶员安全培训如何破解凌晨作业视线受阻与路面结冰两大难题
- 适配危化品运输行业:冬季驾驶员安全培训构建从风险识别到应急响应的完整安全防护体系
- 针对城市公交系统:冬季驾驶员安全培训怎样兼顾客流高峰防寒保暖与行车稳定性双重需求
- 机场地勤特种车辆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核心方向
- 出租车司机群体开展车辆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支持其提升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安全驾驶能力
- 工程建设领域渣土车驾驶员实施车辆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协助其了解施工区域道路安全驾驶要点
- 公路货运企业老驾驶员组织车辆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帮助其更新新型货运车辆安全驾驶知识
- 城市网约车新入职司机开展车辆驾驶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助力其快速掌握城市道路安全驾驶规范
- 企业公务用车驾驶员实施安全驾驶人员培训,协助其提升商务出行场景下的安全驾驶服务水平
- 物流货运车队新司机长途运输安全驾驶实操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