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城市公交系统:冬季驾驶员安全培训怎样兼顾客流高峰防寒保暖与行车稳定性双重需求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10-27

冬季城市公交运营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是低温天气对驾驶员操作状态、车辆性能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客流高峰带来的运营压力,如何通过科学的安全培训实现防寒保暖与行车稳定性的有机统一,成为公交系统冬季运营管理的关键课题。基于冬季驾驶特点与公交运营实际,培训需从内容设计、方法创新、细节把控三个维度发力,将防御性驾驶理念深度融入培训全过程,既保障乘客温暖出行,又筑牢行车安全防线

在培训内容构建上,需打破“安全与服务割裂”的传统模式,形成“车况保障—技能提升—状态管理”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针对车辆防寒与安全性能的协同,培训应重点覆盖冬季车辆预热流程的优化,明确驾驶员需提前到岗启动车辆暖风系统,同时完成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轮胎胎压的快速检查,确保供暖设备稳定运行的同时,车辆关键安全部件处于最佳状态。考虑到纯电动公交的普及,需补充低温环境下电池续航管理与充电安全知识,避免因供暖设备使用导致电量不足影响运营,或因充电操作不当引发安全隐患。

赛为安全 (29).jpg

防御性驾驶技巧的培训需结合冬季路况与客流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聚焦客流高峰时段,培训应强化驾驶员“预判风险—预留空间—有效沟通”的实操能力,指导驾驶员在站台上下客密集区域提前减速,通过观察乘客动线预判可能的突发情况,如老人或儿童突然冲出、行李物品掉落等,预留充足的安全制动距离。针对冬季路面摩擦系数降低的问题,重点讲解冰雪路面、积水结冰路段的车速控制方法,强调避免急加速、急刹车和急转弯,通过平稳操作减少车辆侧滑风险,同时兼顾乘客乘坐舒适度,避免因剧烈晃动导致摔倒。


驾驶员自身防寒保暖与驾驶状态的平衡是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中需传递科学的防寒知识,建议驾驶员穿戴分层保暖衣物,既保证身体温暖又不影响操作灵活性,避免因衣物过厚导致转向、制动动作迟缓。同时,强调合理作息对驾驶安全的重要性,指导驾驶员在客流高峰间隔期进行短暂休息,补充热水,缓解低温环境下的疲劳感,避免因注意力不集中引发安全问题。此外,针对冬季车窗易起雾影响视线的问题,培训应演示正确的除雾操作,明确先开启暖风除雾再调节温度的流程,避免驾驶员因频繁操作除雾功能分散注意力。


培训方法上,可采用“理论精讲+模拟实操+情景推演”的组合模式,提升培训效果的实用性。理论环节通过可视化课件,直观展示冬季不同路况(如雨雪天、大雾天)的驾驶风险点,结合防御性驾驶的“放眼远方、时刻扫描、留有余地”核心原则,解析客流高峰时段的安全驾驶策略,如在学校、医院周边路段如何兼顾行车效率与行人安全,在早晚高峰拥堵路段如何保持车距并稳定车速。模拟实操环节可借助驾驶模拟器,还原冬季客流高峰场景,设置“站台密集上下客+路面结冰”“突发乘客摔倒+后方车辆跟车过近”等复合情景,让驾驶员在安全环境中练习应急处置技巧,熟练掌握“慢起步、稳行车、缓刹车”的冬季驾驶要领。


细节把控层面,培训需关注运营全流程的安全与保暖协同细节。针对候车环节,指导驾驶员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提前了解站点客流情况,在客流密集站点适当延长停靠时间,减少乘客露天候车时长,同时规范开关门操作,避免冷风大量涌入车厢影响保暖效果。行车过程中,培训应强调驾驶员需兼顾车厢温度调节与行车安全,通过车内温度监测设备合理控制暖风强度,避免因温度过高导致犯困,或温度过低影响乘客舒适度,同时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扫描式观察,及时发现道路上的潜在风险,如非机动车结冰路面打滑、行人因寒冷衣物厚重导致行动迟缓等,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赛为安全 (39).jpg

 FAQs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冬季客流高峰时段,驾驶员如何在保障乘客防寒保暖的同时,避免因操作分心影响行车稳定性?

冬季客流高峰时段,驾驶员需建立“流程化操作+预判性驾驶”的工作模式,实现保暖服务与行车安全的同步推进。在乘客防寒方面,应提前规划好车辆预热时间,确保乘客上车时车厢温度达到舒适标准,同时合理控制车门开关节奏,避免频繁开关门导致热量流失,可通过观察站台乘客聚集情况,提前预判上下客时长,减少车门开启次数和时间。针对行车稳定性,需将防御性驾驶的预判技巧全面应用,在接近站点前提前减速,通过后视镜持续扫描车厢内外情况,既要关注车厢内乘客是否站稳扶好,尤其是老年、儿童乘客的动态,也要留意站台周边行人、非机动车的行动轨迹,预留充足的安全距离。当遇到乘客询问路线、寻找物品等分散注意力的情况时,可示意乘客在车辆停稳后咨询,或通过车载广播提前告知站点信息,避免行驶中与乘客过多交流。此外,驾驶员可借助车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关注车厢后部情况,减少回头观察的频率,确保视线始终以道路环境为主,通过流程优化和预判能力提升,既满足乘客防寒需求,又保障行车稳定。


 问题2:防御性驾驶理念在冬季低温、客流密集场景下如何具体落地?培训中应侧重哪些实操要点?

防御性驾驶在冬季公交运营中的落地,核心在于将“预防为先”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驾驶行为规范,培训需聚焦四个关键实操要点。一是风险预判的全面性,要求驾驶员在行车前通过天气预警、线路路况信息,提前掌握易结冰路段、客流密集站点等风险区域,行车中采用“15秒观察法”,持续扫描前方15秒行驶距离内的道路环境,同时关注两侧后视镜和车内后视镜,预判行人、非机动车的突发动作,以及前方车辆的制动意图。二是安全距离的动态调整,冬季路面摩擦系数降低,制动距离延长,客流高峰时段车辆密集,需指导驾驶员根据车速、路况灵活调整跟车距离,在正常行驶时保持比夏季更远的安全间距,遇到拥堵路段时采用“两秒法则”,即与前车保持至少两秒的行驶距离,避免因前车急刹导致追尾。三是信号传递的有效性,驾驶员需充分利用车灯、喇叭等设备向其他交通参与者传递行驶意图,在变道、转弯、进出站时提前开启转向灯,遇到视线不佳或路况复杂路段,可适当鸣笛提醒行人注意,同时通过平稳的车速变化传递行驶状态,让周边车辆和行人能够清晰预判。四是应急处置的规范性,针对冬季可能出现的车辆故障、路面结冰打滑、乘客突发状况等情景,培训需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强调保持冷静、优先保障行车稳定的原则,如遇车辆侧滑时,避免急打方向盘和猛踩刹车,通过缓慢调整方向和轻踩刹车恢复车辆平衡,同时兼顾车厢内乘客的安全防护。


 问题3:冬季驾驶员自身防寒保暖不当易导致操作灵活性下降,培训中如何指导驾驶员平衡自身保暖与驾驶操作安全?

解决驾驶员自身保暖与操作安全的矛盾,培训需从保暖方式、衣物选择、状态调节三个方面提供科学指导,避免因保暖不当引发安全隐患。在保暖方式上,强调“分层保暖、重点防护”的原则,指导驾驶员穿戴内层透气、中层保暖、外层防风的衣物,既保证身体热量不流失,又不会因衣物过厚影响肢体活动。针对驾驶操作关键部位,建议佩戴薄款保暖手套,选择触控灵敏、不影响方向盘操控的材质,避免因手部寒冷僵硬导致转向不灵活;脚部可穿着保暖性好且鞋底防滑的鞋子,确保踩踏油门、刹车时的触感清晰,避免因鞋底过厚或过滑影响操作精度。

在衣物选择上,明确禁止穿戴过长的围巾、宽松的外套等可能影响操作的服饰,提醒驾驶员将衣物下摆固定好,避免卷入方向盘或制动踏板;帽子选择以不遮挡视线、不影响听力为前提,优先选用保暖性能好的针织帽,避免因头部受凉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同时确保耳朵能够清晰听到周边车辆的鸣笛和车内乘客的提示。在状态调节方面,培训需指导驾驶员合理利用运营间隔进行保暖调整,如在站点停靠间隙,可快速活动手腕、脚踝,缓解肢体僵硬,补充热水提升身体温度;运营结束后及时更换潮湿衣物,避免因衣物潮湿导致受凉,影响后续驾驶状态。此外,还需提醒驾驶员避免在驾驶时使用暖手宝等取暖设备,防止因设备滑落或分心操作引发安全问题,通过科学的保暖方法和状态管理,确保驾驶操作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问题4:冬季车辆暖风系统、除雾设备的使用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培训中应如何规范这些设备的操作流程?

冬季车辆暖风、除雾设备的规范使用是保障行车安全和乘客舒适的重要环节,培训需明确设备操作的时序、方法和注意事项,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在暖风系统使用方面,指导驾驶员提前到岗后,先启动车辆预热,待发动机水温上升至正常范围后再开启暖风,避免低温启动时立即开启暖风导致发动机负荷过大,同时延长供暖设备使用寿命。根据车厢内乘客数量调整暖风强度和出风口方向,在客流高峰时段,可适当提高暖风温度,同时将出风口调向车厢中部和后部,确保车厢内温度均匀,避免前排温度过高、后排温度过低的情况,既提升乘客舒适度,又避免驾驶员因局部温度过高产生困倦感。

针对车窗起雾问题,培训需强调“先除雾后调温”的操作顺序,明确冬季车窗起雾的核心原因是车内外温差导致的水汽凝结,正确操作应先开启暖风系统,将出风口对准前挡风玻璃,同时打开车窗小缝通风,加速车内水汽排出,待雾气完全消散后,再根据车厢温度需求调整暖风强度,避免直接使用冷风除雾导致雾气反复出现,或因操作不当分散驾驶注意力。对于侧窗和后视镜起雾,指导驾驶员合理使用车窗除雾剂或开启后视镜加热功能,确保车辆两侧视线清晰,尤其在变道、转弯时能够准确观察周边环境。此外,培训还需提醒驾驶员定期检查暖风系统和除雾设备的运行状态,在日常车辆检查中留意出风口风量、加热效果是否正常,发现故障及时上报维修,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行车安全和防寒效果,通过标准化的设备操作流程,实现保暖需求与行车安全的协同保障。


 问题5:客流高峰时段,站台上下客混乱易增加行车风险,培训中如何指导驾驶员兼顾乘客有序上下与行车安全?

客流高峰时段站台秩序管理是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培训需聚焦“停靠精准—引导有效—观察全面”三个核心要点,指导驾驶员形成规范的站台操作流程。在车辆停靠方面,强调“精准对位、平稳停靠”,要求驾驶员将车辆准确停在站台指定区域,车身与站台边缘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因停靠过远或过近导致乘客上下车不便,同时平稳制动车辆,减少车厢内乘客晃动,尤其注意保护老年、儿童乘客的安全。针对客流密集站点,指导驾驶员提前减速,通过车窗观察站台乘客分布情况,预判上下客高峰时段,适当延长停靠时间,避免因急于发车导致乘客拥挤或物品遗落。

在乘客引导方面,培训需明确驾驶员的文明服务规范,通过车载广播提前告知乘客“后门下车、前门上车”的秩序要求,提醒乘客提前准备好乘车凭证,避免上车时延误时间。遇到老年、孕妇、残疾人等特殊乘客时,可通过手势示意其他乘客避让,确保特殊乘客安全上下车,同时避免因关注特殊乘客导致忽视道路环境。在观察全面性上,强调驾驶员在上下客过程中需保持“眼观六路”,既要通过后视镜观察车厢内乘客是否站稳扶好,也要留意站台周边是否有行人抢上抢下、非机动车靠近等突发情况,待所有乘客上下完毕、车门关闭后,再次观察后视镜确认安全,方可启动车辆。此外,培训还需指导驾驶员在遇到站台客流严重拥堵时,及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反馈情况,请求增派车辆支援,避免因车辆超载或乘客滞留增加行车风险,通过规范的站台操作流程,实现乘客有序上下与行车安全的同步保障。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