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员参与的安全责任体系构建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7-25

公交集团的道路交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中,线路风险分级标准至关重要,它为精准管控风险提供了依据。一般可从以下多个维度构建线路风险分级标准体系:

防御性驾驶培训 (20).jpg

交通流量维度

高峰时段拥堵程度:依据交通大数据及实地观测,若某线路在高峰时段(如工作日 7-9 时、17-19 时)拥堵时长占总运行时长比例超过 60%,判定为高风险;拥堵时长占比在 30%-60% 之间,为中风险;低于 30%,则为低风险。例如,市中心繁华商业区周边线路,高峰时段车流量极大,拥堵严重,可能属于高风险范畴;而部分郊区线路,交通流量相对较小,拥堵情况不明显,多为低风险。

日均客流量:日均客流量超过 5 万人次的线路,因乘客上下车频繁,车辆启停次数多,易引发交通事故,列为高风险;日均客流量在 1-5 万人次的线路,为中风险;低于 1 万人次的线路,风险相对较低。像连接大型居民区与核心商务区的线路,往往客流量大,风险等级较高;而一些支线公交线路,服务范围有限,客流量少,风险等级较低。


道路状况维度

道路等级与设计标准:途经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的公交线路,由于车速快、车流量大,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判定为高风险;行驶在主干道的线路,为中风险;支线道路的公交线路,风险相对较低。例如,某公交线路部分路段借道高速公路,其面临的风险远高于仅在普通城市道路运行的线路。

道路线形复杂程度:线路中若存在连续弯道、陡坡等复杂线形,如弯道半径小于 50 米、坡度超过 8% 的路段占线路总长度 20% 以上,为高风险;占比在 10%-20% 之间,为中风险;低于 10%,为低风险。山区公交线路常因道路蜿蜒曲折、坡度大,风险等级较高;而平原地区且道路较为平直的线路,风险等级较低。

路面状况:若线路中有超过 30% 的路段存在路面破损(如坑洼、裂缝)、湿滑(因积水、结冰等)情况,为高风险;路面不良路段占比在 10%-30% 之间,为中风险;低于 10%,为低风险。老旧城区道路因年久失修,路面状况差,经过此类区域的公交线路风险等级可能升高;而新建道路路面状况良好,途经线路风险相对较低。


驾驶员因素维度

驾驶员驾龄与经验:线路上驾龄低于 3 年的驾驶员占比超过 50%,由于新手驾驶员应对复杂路况和突发情况能力较弱,该线路判定为高风险;驾龄 3-5 年的驾驶员占比在 30%-50% 之间,为中风险;驾龄 5 年以上驾驶员占比较高的线路,风险相对较低。新开通线路可能招募较多新驾驶员,风险等级较高;成熟线路驾驶员经验丰富,风险等级较低。

驾驶员违规记录:过去一年中,线路上驾驶员平均每人违规次数超过 5 次(包括超速、闯红灯、违规变道等),为高风险;违规次数在 2-5 次之间,为中风险;平均每人违规次数低于 2 次,为低风险。例如,某些线路驾驶员为赶时间,频繁出现超速等违规行为,其所在线路风险等级会相应提高。

防御性驾驶培训 (24).jpg

站点设置维度

站点密度与间距:站点设置过于密集(站点间距小于 300 米)或过于稀疏(站点间距大于 2000 米)的线路,容易导致车辆频繁启停或乘客长时间候车引发不满,增加事故风险。站点间距小于 300 米的路段占线路总长度超过 30%,或站点间距大于 2000 米的路段占线路总长度超过 20%,判定为高风险;上述比例分别在 10%-30% 和 10%-20% 之间,为中风险;比例更低的为低风险。在商业区、学校等人员密集区域,站点密度大,相关线路风险等级可能较高;而在人口稀少的远郊地区,站点间距大,若超过标准,线路风险等级也会升高。

站点周边交通环境:站点设置在路口、急转弯处或周边交通流量大且秩序混乱区域的线路,风险较高。若线路中此类复杂环境站点占比超过 30%,为高风险;占比在 10%-30% 之间,为中风险;低于 10%,为低风险。例如,位于大型交通枢纽附近的公交站点,周边车辆、行人众多,交通状况复杂,经过该站点的公交线路风险等级会相应提高。


天气与环境因素维度

恶劣天气影响程度:容易受暴雨、暴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影响,且恶劣天气发生频率较高(一年中超过 30 天受恶劣天气影响)的线路,为高风险;受恶劣天气影响天数在 10-30 天之间,为中风险;低于 10 天,为低风险。沿海地区或山区部分线路,在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下,道路湿滑、能见度低,严重影响行车安全,风险等级较高;而气候相对稳定、恶劣天气较少的地区,公交线路受此因素影响较小,风险等级较低。

周边环境复杂程度:途经施工路段、工厂区、学校密集区等环境复杂区域的线路,风险较高。若线路中此类复杂环境路段占比超过 30%,为高风险;占比在 10%-30% 之间,为中风险;低于 10%,为低风险。例如,经过多个学校的线路,在上下学时段,学生及家长出行集中,交通状况复杂,容易发生事故,风险等级较高;而经过环境相对单一的工业园区且在非上下班高峰期运行的线路,风险等级相对较低。


车辆状况维度

车辆类型与车龄:老旧车辆(车龄超过 8 年)占比超过 50% 的线路,因车辆零部件老化,故障发生概率高,为高风险;车龄在 5-8 年的车辆占比在 30%-50% 之间,为中风险;车龄较新的线路,风险相对较低。此外,大型客车(如 12 米以上)比例较高的线路,因车辆体积大、操控性相对复杂,风险等级也会相应提高。一些早期投入运营的公交线路,车辆更新换代慢,老旧车辆多,风险等级较高;而新组建的公交运营公司,车辆普遍较新,风险等级较低。

车辆维护保养情况:根据车辆维修记录和定期检测结果,若线路上车辆月均故障次数超过 3 次,为高风险;月均故障次数在 1-3 次之间,为中风险;月均故障次数低于 1 次,为低风险。车辆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会导致车辆性能下降,增加安全隐患。例如,某线路车辆因维护保养不及时,频繁出现刹车故障、发动机故障等问题,该线路风险等级会显著升高。


安全管理维度

安全培训与教育频次:线路所属车队每月组织驾驶员安全培训少于 2 次,为高风险;2-4 次之间,为中风险;超过 4 次,为低风险。安全培训能够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频次不足,驾驶员安全意识可能淡薄,增加事故风险。例如,部分车队为节省运营成本,减少安全培训次数,其管理的线路风险等级相应提高。

安全监督与考核力度:安全监督制度不完善,对驾驶员违规行为发现率低于 50%,或考核机制不健全,违规处罚力度较轻的线路,为高风险;发现率在 50%-80% 之间,考核机制相对完善,为中风险;发现率超过 80%,且考核严格、奖惩分明的线路,风险相对较低。严格的安全监督和考核能够有效约束驾驶员行为,降低事故发生率。若某线路安全监督不到位,驾驶员违规行为频发,该线路风险等级会升高。

防御性驾驶培训 (2).jpg

历史事故数据维度

事故发生频率:过去一年中,线路每百公里事故发生次数超过 3 次,为高风险;事故次数在 1-3 次之间,为中风险;低于 1 次,为低风险。例如,某线路因路况复杂、驾驶员操作不当等原因,事故频发,明显高于其他线路,其风险等级应判定为高风险。

事故严重程度:若线路上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如一次死亡 3 人及以上),或过去一年中事故导致重伤人数超过 5 人,为高风险;发生过一般事故(造成人员轻伤或财产损失),且重伤人数在 1-5 人之间,为中风险;仅有轻微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或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的线路,为低风险。发生过严重事故的线路,表明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风险等级较高。


应急救援维度

应急救援资源配备:线路沿线 5 公里范围内缺乏医院、消防等应急救援资源,或应急救援响应时间超过 30 分钟,为高风险;应急救援资源在 5-10 公里范围内,响应时间在 15-30 分钟之间,为中风险;应急救援资源充足,响应时间在 15 分钟以内,为低风险。应急救援资源不足或响应时间过长,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导致伤亡和损失扩大。例如,偏远地区的公交线路,周边应急救援资源匮乏,风险等级较高;而城市中心区域线路,应急救援资源丰富,风险等级相对较低。

应急预案完善与演练情况:应急预案不完善,未涵盖常见事故类型及应对措施,或过去一年中未组织应急演练,为高风险;应急预案相对完善,一年组织 1-2 次演练,为中风险;应急预案详细且每年组织 3 次及以上演练,为低风险。完善的应急预案和频繁的演练能够提高驾驶员及相关人员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事故损失。例如,某线路应急预案存在漏洞,且长期未进行演练,一旦发生事故,可能无法迅速、有效地应对,风险等级较高。

综合上述多个维度的评估结果,将公交集团的线路风险分为重大风险(红色)、较大风险(橙色)、一般风险(黄色)和低风险(蓝色)四个等级。对于重大风险线路,需立即采取全面整改措施,如优化线路走向、加强驾驶员培训、更新车辆等;较大风险线路,应制定专项管控方案,加大安全投入;一般风险线路,纳入日常安全管理范畴,持续改进;低风险线路,保持关注,预防风险升级。通过科学合理的线路风险分级标准,实现对公交集团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的精准管控,提升公交运营的安全性。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