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中隐患排查的闭环管理方法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7-25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领域,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并实现隐患排查的闭环管理,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保障公众出行安全的重要举措。闭环管理能够确保隐患从发现到彻底消除的全过程得到有效管控,环环相扣,不出现任何疏漏。

赛为安全 (2).jpg

隐患排查闭环管理的流程

全面深入的隐患排查

排查工作的第一步是组建专业的排查队伍,成员应涵盖交警、交通工程师、道路养护人员以及熟悉当地路况的基层工作人员等。他们凭借各自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从不同角度发现道路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交警熟知常见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路段特点,可着重关注交通秩序混乱、事故频发地段;交通工程师能从道路设计、交通流量等专业层面分析潜在问题;道路养护人员则对路面状况、附属设施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

排查范围要做到全方位覆盖,不仅包括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等交通流量大的道路,还不能忽视城乡结合部道路、乡村公路等容易被忽视的区域。对于道路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路面状况(是否有坑洼、裂缝、拥包等)、交通标志标线(是否清晰、完整、设置合理)、交通安全设施(护栏、信号灯、警示灯等是否正常运行)、道路周边环境(是否存在遮挡视线的障碍物、临水临崖路段防护是否到位)等,都要进行细致检查。

排查频率依据道路的重要程度、交通流量以及季节特点等因素灵活确定。像城市核心区域的主干道,人流车流密集,可能需要每周进行一次常规排查,每月开展一次全面深入排查;而乡村公路交通流量相对较小,可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排查,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在雨季、冬季等特殊季节,要增加对易受天气影响路段的排查次数,如山区道路的滑坡、泥石流隐患路段,以及易结冰积雪的桥梁、坡道等。


科学合理的隐患评估

对排查出的隐患,需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评估,准确判断其严重程度和可能引发事故的风险等级。评估时,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例如,隐患对交通流量的影响程度,如果某路段的坑洼严重影响车辆通行速度,导致交通拥堵,进而增加追尾等事故的发生概率,那么其风险等级相对较高;隐患周边的交通环境也很关键,若隐患位于学校、医院、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域,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将更为严重,风险等级也应相应提高;还要考虑隐患存在的时间长短,长期存在且未得到有效处理的隐患,其风险程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

通常将隐患分为一般隐患、较大隐患、重大隐患三个等级。一般隐患是指对交通安全影响较小,通过简单维修、维护或短期整改就能消除的问题,如个别交通标志轻微损坏、路面少量杂物堆积等;较大隐患是指对交通安全有一定影响,需要投入一定资金、人力,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整改的问题,如部分路段路面破损较为严重、信号灯故障但未完全瘫痪等;重大隐患则是指严重影响交通安全,可能导致群死群伤等重特大事故,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整改的问题,如大型桥梁结构出现严重病害、连续长下坡路段安全防护设施严重缺失等。

赛为安全 (137).jpg

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制定

针对不同等级的隐患,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治理方案。对于一般隐患,可由相关责任部门直接安排人员进行现场处理,如及时修复损坏的交通标志、清理路面杂物等,通常要求在发现后的 24 小时内完成整改。

较大隐患的治理方案则需要详细规划,明确整改的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期限以及资金预算等。比如,对于一段路面破损严重的道路,责任单位可能是当地的道路养护部门,责任人明确为具体负责该路段养护的工作人员。整改措施包括先对破损路面进行铣刨,然后重新铺设沥青混凝土,确保路面平整。整改期限可设定为 15 天至 1 个月,具体根据实际工程量和施工条件确定。资金预算要根据所需材料、设备以及人工费用等进行精确计算。

重大隐患的治理方案更为复杂和严格。除了明确上述内容外,还需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以应对整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例如,对于一座存在严重结构病害的桥梁,在整改前要对桥梁进行交通管制,设置警示标志,引导车辆绕行。整改措施可能包括对桥梁结构进行加固、更换受损部件等,这需要聘请专业的桥梁加固施工单位,按照严格的施工规范进行作业。整改期限可能较长,需数月甚至数年,期间要定期对桥梁状况进行监测,确保施工安全和整改效果。资金预算则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复杂性和所需的专业技术投入。


高效有力的治理实施

治理实施阶段是将治理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环节。各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治理方案的要求,调配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隐患治理工作顺利推进。施工单位要严格遵守施工规范,保证施工质量。在道路施工过程中,要设置明显的施工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保障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的安全。例如,在进行路面修复施工时,要提前在施工路段前方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车辆减速慢行,并安排专人在施工现场指挥交通。施工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施工工艺进行操作,确保新铺设的路面材料符合质量标准,压实度、平整度等指标达到要求。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在一些涉及多个部门的隐患治理项目中,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更新改造,可能涉及交警部门对交通组织的调整、交通部门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以及财政部门对资金的保障等。各部门要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时完工。


严格细致的验收

隐患治理完成后,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严格的验收。验收内容包括隐患是否已彻底消除、治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相关设施是否正常运行等。对于路面修复工程的验收,要检查路面的平整度、强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新铺设的路面与周边路面的衔接是否顺畅;对于交通安全设施的验收,要测试信号灯的配时是否合理、交通标志标线是否清晰醒目、防护栏的安装是否牢固等。

验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操作。如果发现治理效果未达到要求,要责令责任单位限期重新整改,直至验收合格。只有通过严格的验收,才能确保隐患真正得到有效治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隐患排查闭环管理的关键环节

信息的精准记录与传递

在隐患排查过程中,要详细记录隐患的各项信息,包括发现时间、具体位置、隐患描述、严重程度初步判断等。这些信息应通过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例如,使用移动终端设备,排查人员在发现隐患时,可即时拍照、录入相关信息,并上传至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自动为每个隐患生成唯一的编码,方便后续跟踪管理。

信息传递要及时、畅通。一旦发现重大隐患,排查人员应立即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相关部门负责人报告,同时将详细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相关部门在接到报告后,要迅速做出响应,组织人员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制定治理方案。在整个闭环管理过程中,各环节的信息都要实时更新到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各部门能够随时掌握隐患治理的进展情况。


明确各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明确各部门在隐患排查闭环管理中的职责至关重要。交通部门主要负责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在隐患排查治理中承担着道路工程质量监督、交通安全设施完善等职责;交警部门负责交通秩序管理,在隐患排查中要关注交通流量、交通违法行为与道路安全隐患的关联,在治理过程中要协助做好交通组织和疏导工作;城市规划部门在道路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交通安全因素,避免因规划不合理导致后期出现安全隐患,在隐患治理中要配合相关部门对涉及道路规划调整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决策。

在企业内部,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的职责。企业负责人是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协调企业的资源,确保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组织实施排查工作、对隐患进行评估和跟踪治理等;一线员工要熟悉本岗位周边道路的情况,及时发现并报告安全隐患,在日常工作中积极配合隐患治理工作,如在施工区域协助做好安全防护等。


有效的监督与考核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隐患排查闭环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下级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查看隐患排查是否全面、治理方案是否合理、治理进度是否按时推进等。同时,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通过举报电话、网络平台等方式,对发现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和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的情况进行举报。

设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对各部门和人员在隐患排查闭环管理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考核指标可包括隐患排查的覆盖率、隐患治理的完成率、治理效果的达标率、信息记录和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等。对工作表现优秀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物质奖励等;对工作不力、导致隐患未能及时有效治理,甚至引发交通事故的部门和个人,要进行严肃问责,包括警告、罚款、降职等处罚措施,以确保隐患排查闭环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

防御性驾驶培训 (1).jpg

隐患排查闭环管理的保障措施

强化技术支撑

积极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提高隐患排查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利用道路检测车对路面状况进行快速检测,它可以在行驶过程中自动采集路面平整度、车辙深度、破损情况等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生成详细的检测报告,大大提高了排查效率,且数据更为精准。采用无人机对山区道路、桥梁等难以到达的区域进行巡查,能够快速获取这些区域的道路状况、周边环境等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如山体滑坡隐患、桥梁结构外观损坏等。

搭建智能化的隐患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隐患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处理。该平台可以整合各类隐患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隐患的分布规律、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预测,为制定隐患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某区域道路隐患的发生频率和类型,预测可能出现隐患的重点路段和重点类型,提前安排排查和治理工作。


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要设立专项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资金,确保隐患治理工作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资金主要用于道路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完善、交通安全设施的更新改造等方面。例如,对破损严重的路面进行大修、更换老旧的交通信号灯、增设危险路段的防护栏等。同时,要建立资金使用的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资金的申请、审批、使用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防止资金浪费和挪用现象的发生。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项目。可以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一些大型的隐患治理工程中。例如,在一些城市快速路的安全提升项目中,引入社会资本,由其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政府则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监管和支付费用。这样既能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又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隐患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针对排查人员、治理人员等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和规范、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使用方法、施工安全知识等。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现场示范、案例分析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例如,邀请道路工程专家讲解道路结构病害的检测和诊断方法,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的现场演练等。

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观看事故警示教育片等方式,让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在工作中更加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