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驾驶员安全教育:结合电动车辆特性优化驾驶技巧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11-06

新能源汽车普及下的驾驶员安全新需求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迭代,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占比持续攀升。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在动力来源、核心部件和行驶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对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驾驶员作为车辆操作的直接执行者,其对电动车辆特性的认知程度、驾驶技巧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车辆使用寿命以及运输效率。因此,将驾驶员安全教育与电动车辆特性深度结合,针对性优化驾驶技巧,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

防御性驾驶培训 (27).jpg

电动车辆核心特性认知:安全驾驶的基础

电动车辆电池系统的核心特点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来源是电池系统,目前主流的电池类型为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通过正极材料脱嵌锂离子、负极材料嵌入锂离子的化学反应实现能量存储与释放,其工作状态受温度、充放电速率等因素影响较大。从驾驶员可感知的角度来看,电池系统具有几个关键特性:一是续航里程与使用场景强关联,低温、高速行驶或频繁启停会导致续航里程明显衰减;二是电池存在最佳工作温度区间,通常在 15-35℃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电池性能与安全性;三是充电过程中电池会产生热量,若散热不及时可能引发安全风险。驾驶员只有清晰认知这些特性,才能在日常驾驶中做好相应的应对与管理。

电动车辆动力输出与操控特性

与传统燃油车通过发动机逐步提升动力不同,电动车辆依靠电机驱动,具有动力响应迅速、瞬时扭矩大的特点。这种特性在带来流畅驾驶体验的同时,也潜藏着一定风险 —— 若驾驶员突然深踩加速踏板,车辆可能会快速窜出,尤其在低速行驶或拥堵路段,容易与周边车辆、行人发生剐蹭。此外,部分新能源汽车为提升续航里程,配备了能量回收系统,不同强度的能量回收会让车辆在松开加速踏板时产生不同程度的 “拖拽感”,这种与传统燃油车截然不同的制动感受,需要驾驶员通过适应和练习来掌握。


结合电动车辆特性的驾驶技巧优化

起步与加速阶段的技巧调整

考虑到电动车辆电机瞬时扭矩大的特性,起步时应避免猛踩加速踏板。正确的操作方式是缓慢踩下加速踏板,让动力平稳输出,尤其在雨天、冰雪等湿滑路面,平稳起步能有效防止车轮打滑。在加速过程中,需根据路况合理控制加速节奏,城市道路行驶时,可将加速踏板开度控制在 50% 以内,既保证行驶效率,又能减少电池能耗;高速道路行驶时,避免频繁急加速,当车速达到目标速度后,保持加速踏板稳定,让车辆处于经济行驶状态。同时,驾驶员需注意观察仪表盘上的电池功率输出显示,避免长时间让电池处于高功率放电状态,以保护电池性能。


制动与能量回收系统的协同使用

新能源汽车的能量回收系统是提升续航的重要配置,也是驾驶技巧优化的关键环节。驾驶员应根据不同路况选择合适的能量回收强度:在城市拥堵路段,可开启高强度能量回收,松开加速踏板后,车辆会快速减速,既能减少刹车踏板的使用频率,又能回收更多电能;在郊区或高速道路匀速行驶时,可选择中低强度能量回收,避免频繁的 “拖拽感” 影响驾驶舒适性。在制动操作时,需注意 “渐进式制动”—— 先轻踩刹车,让能量回收系统发挥作用,再根据车辆减速需求逐步加大刹车力度,避免急刹车。急刹车不仅会导致电能回收效率降低,还可能因车辆重心快速转移引发轮胎抱死,尤其在湿滑路面风险更高。

不同工况下的驾驶策略调整

在低温工况下,电池活性会大幅降低,续航里程明显缩短。此时驾驶新能源汽车,应提前通过车辆远程控制功能预热电池,待电池温度升至 10℃以上再启动车辆;行驶过程中,减少空调制热的使用频率,可通过开启座椅加热、方向盘加热等局部取暖功能替代,降低电池能耗;起步后缓慢行驶 5-10 分钟,让电池和电机逐步升温,待车辆进入稳定工作状态后再正常加速。

在高速工况下,新能源汽车的风阻和能耗会显著增加。驾驶员应尽量保持车辆匀速行驶,避免频繁变道和超车,因为每次变道超车都会伴随加速和减速,增加电池消耗;同时,注意控制车速,大多数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时速在 60-90km/h 之间,超过 100km/h 后,续航里程会加速衰减。若需长时间高速行驶,应提前规划好充电站点,避免因续航不足导致中途抛锚。

在山区或坡道工况下,上坡时需提前加速,保持足够的动力储备,避免在坡道中途频繁加速,防止电池过度放电;下坡时,可利用能量回收系统进行减速,将车辆挡位切换至低挡位(若有),增强能量回收效果,同时减少刹车系统的负担,避免刹车过热。


防御性驾驶在新能源汽车驾驶中的实践应用

基于新能源汽车特性的风险预判

防御性驾驶的核心在于 “提前预判风险”,这一理念在新能源汽车驾驶中需结合车辆特性进一步深化。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除了观察前方路况、周边车辆和行人外,还需实时关注电池状态信息 —— 仪表盘上的剩余电量、续航里程、电池温度等数据,都是风险预判的重要依据。例如,当发现电池温度持续升高(超过 40℃)时,应预判可能存在电池过热风险,及时寻找阴凉处停车,让电池自然降温;当剩余续航里程仅能满足当前路段一半需求时,应预判续航不足风险,提前规划充电,避免在偏远路段因电量耗尽无法行驶。

此外,针对新能源汽车静音性好的特点,在小区、学校等人员密集区域行驶时,需预判行人(尤其是儿童、老人)可能因听不到车辆声音而突然横穿道路,此时应降低车速,开启车辆的 “低速提示音”(若有),并随时做好制动准备。

特殊场景下的防御性驾驶操作

在充电场景中,防御性驾驶的理念可延伸至充电安全管理。驾驶员在前往充电站充电前,应预判充电站点的繁忙程度,尽量避开高峰时段;到达充电站点后,先观察充电设备的外观是否完好,周围是否有易燃易爆物品,确认安全后再连接充电枪;充电过程中,不要离开车辆过远,定期查看充电状态,若发现充电设备异常或电池温度异常升高,应立即停止充电。

在夜间行驶时,新能源汽车的灯光系统与传统燃油车并无本质差异,但驾驶员仍需结合车辆特性做好防御。夜间视线较差,应适当降低车速,加大与前车的安全车距(比白天增加 50% 以上);会车时及时关闭远光灯,避免强光影响对向驾驶员视线;通过交叉路口时,即使没有信号灯,也应提前减速,观察路口两侧是否有行人或非机动车,因为新能源汽车的静音性可能导致行人无法及时察觉车辆靠近。

防御性驾驶培训 (26).jpg

新能源汽车驾驶员安全教育常见问题(FAQs)

1. 驾驶新能源汽车时,如何通过日常操作判断电池健康状态是否正常?

判断电池健康状态可从多个日常操作细节入手。首先关注续航里程的稳定性:若在相同使用场景(如城市通勤、相同温度环境)下,车辆的实际续航里程较新车时明显下降(例如下降幅度超过 20%),且多次充电后仍无改善,可能意味着电池健康状态不佳。其次观察充电过程中的表现:正常情况下,快充时电池电量从 20% 充至 80% 的时间相对固定(如某车型约需 30-40 分钟),若发现充电时间明显延长(如超过 1 小时),或充电过程中电池温度异常升高(触摸充电口附近有明显灼热感),需警惕电池健康问题。另外,留意车辆启动后的电池状态提示:部分新能源汽车的仪表盘会显示电池健康度相关指标(如 SOH 值,即电池状态 - of-health),若该数值持续低于 90%,建议联系专业维修机构进行检测。日常驾驶中,还应避免长时间让电池处于满电(100%)或低电(低于 10%)状态,因为这两种状态会加速电池老化,影响健康寿命。若发现上述异常情况,不要自行拆解电池,应及时联系车辆品牌售后或具备新能源汽车维修资质的机构,由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和处理。


2. 新能源汽车的能量回收系统在不同路况下如何调整,才能既保证驾驶安全又提升续航?

能量回收系统的调整需结合具体路况和驾驶需求,核心原则是 “安全优先、兼顾续航”。在城市拥堵路况下,交通流量大、车速变化频繁,建议开启高强度能量回收。此时松开加速踏板后,车辆会快速减速,驾驶员无需频繁踩刹车,既能减少刹车系统的磨损,又能最大限度回收电能,提升续航里程。但需注意,高强度能量回收带来的 “拖拽感” 较强,初次使用时需适应,避免因减速过快导致后车追尾,可通过逐步增加回收强度的方式练习,让右脚逐渐适应 “加速踏板控制车速” 的操作逻辑。

在郊区或国道等道路畅通、车速相对稳定的工况下,可选择中强度能量回收。此时车辆松开加速踏板后的减速幅度适中,既不会影响驾驶舒适性,又能在滑行过程中回收一定电能。若行驶路段以平直路面为主,且前后车距较大,也可尝试低强度能量回收,让车辆滑行距离更长,减少驾驶疲劳感。

在山区坡道路况下,能量回收系统的调整需根据坡道方向灵活变化。上坡时,为保证充足的动力输出,可适当降低能量回收强度(甚至关闭),避免能量回收产生的阻力影响车辆爬坡性能;下坡时,应开启高强度能量回收,利用车辆下坡的惯性驱动电机发电,同时通过能量回收产生的制动力辅助车辆减速,减少刹车踏板的使用频率,防止刹车过热。需要注意的是,能量回收系统不能完全替代刹车系统,在紧急制动场景下,仍需果断踩下刹车踏板,避免因过度依赖能量回收而延误制动时机。此外,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能量回收系统操作方式可能不同(如部分车型通过方向盘拨片调整,部分车型通过中控屏幕设置),驾驶员应提前熟悉自己车辆的操作方法,在行驶前调整好回收强度,避免行驶中分心操作。


3. 冬季低温环境下驾驶新能源汽车,除了预热电池,还有哪些驾驶技巧能减少续航损耗并保证安全?

冬季低温环境下,除了提前预热电池,还有多项驾驶技巧可减少续航损耗并保障安全。首先是空调使用技巧:冬季驾驶时,空调制热是导致续航损耗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议优先使用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功能,这类局部取暖设备的能耗远低于空调制热(通常仅为空调制热能耗的 1/3-1/2),既能满足取暖需求,又能大幅降低电池消耗。若必须使用空调制热,可将温度设定在 22-24℃,避免设置过高温度,同时开启 “空调分区控制”(若有),仅为驾驶员座位区域制热,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其次是行驶速度控制:冬季路面摩擦力较小,且电池活性低,应适当降低行驶速度,避免高速行驶。高速行驶不仅会增加风阻能耗,还会因电池高功率放电导致续航进一步衰减。城市道路行驶时,车速控制在 40-60km/h 为宜;郊区或高速道路行驶时,车速尽量不超过 80km/h,同时保持匀速行驶,避免频繁加速和减速。

在路面状况方面,冬季容易出现冰雪路面,此时驾驶新能源汽车需特别注意防滑。起步时缓慢踩下加速踏板,避免车轮打滑;制动时采用 “点刹” 方式,避免急刹车导致车轮抱死;转弯时提前减速,缓慢打方向盘,避免离心力过大导致车辆侧滑。若车辆配备雪地模式,应开启雪地模式,该模式会调整电机输出扭矩,降低车轮打滑风险。

另外,冬季充电时也需注意技巧以减少续航损耗。充电前最好先预热电池(部分车型支持充电前预热),待电池温度升至适宜区间后再充电,这样能提升充电效率,减少充电时间;充电完成后,尽量立即出发行驶,避免车辆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停放,因为停放过程中电池温度会逐渐下降,再次启动时又需消耗电能预热。行驶过程中,还应避免长时间怠速停车,若需要临时停车(如等待红绿灯时间较长),可关闭空调和其他用电设备,减少电池能耗。最后,冬季驾驶前应检查轮胎胎压,适当提高胎压(比标准胎压高 0.2-0.3bar),因为低温会导致轮胎胎压下降,胎压不足会增加行驶阻力,进一步降低续航里程。


4. 驾驶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遇到续航不足,且距离下一个充电站还有一定距离时,该如何应急处理?

高速公路上遇到续航不足且距离下一个充电站还有一定距离时,需保持冷静,按步骤做好应急处理,确保安全的同时尽量抵达充电站。首先,立即调整驾驶方式以降低能耗:关闭车辆所有非必要用电设备,如空调、座椅加热、车载娱乐系统等,这些设备会消耗大量电能,关闭后可显著延长续航;同时,将车辆车速降低至经济时速(通常为 60-80km/h),因为高速行驶时风阻能耗占比大,降低车速能有效减少能耗。若车辆配备定速巡航功能,可开启定速巡航,保持车速稳定,避免频繁加速和减速,进一步降低能耗。

其次,规划应急路线:通过车载导航或手机导航查询距离最近的充电站,确认充电站的具体位置、是否在运营以及支持的充电类型(快充或慢充)。若导航显示下一个充电站距离过远(超出当前剩余续航),可尝试查询高速公路服务区之间的 “应急充电点”(部分地区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置了应急充电设施),或选择从最近的出口驶出高速公路,前往附近城镇寻找充电站。驶出高速公路前,需提前观察出口标志,提前减速并变更车道,避免错过出口。

若车辆在抵达充电站前电量即将耗尽(如剩余续航不足 10km),应立即开启双闪灯,将车辆行驶至高速公路应急车道(确保应急车道无障碍物、视线良好的位置),停车后拉紧手刹,在车辆后方 150 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夜间或恶劣天气下需增加至 200 米以上),并打开车辆示廓灯和后位灯。此时不要尝试继续行驶,因为电池电量过低可能导致车辆突然失去动力,引发交通事故。随后,联系车辆品牌售后客服,告知当前位置、车辆状况,请求救援(部分品牌提供免费应急充电救援服务);也可拨打高速公路救援电话(如 12122),说明车辆为新能源汽车,需要应急充电或拖车至附近充电站。等待救援过程中,不要留在车内,应前往高速公路护栏外的安全区域等候,避免发生二次事故。


5. 新能源汽车在夜间或低能见度环境下行驶,除了常规的灯光使用技巧,还需结合车辆特性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夜间或低能见度环境下驾驶新能源汽车,除了正确使用灯光(如开启近光灯、示廓灯,必要时开启雾灯),还需结合车辆特性关注以下安全事项。首先是车辆静音性带来的风险防范:新能源汽车在低速行驶时(通常低于 30km/h)噪音极低,行人、非机动车驾驶员可能无法及时察觉车辆靠近,尤其在夜间光线昏暗、行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风险更高。因此,夜间行驶经过小区、学校、菜市场等人员密集区域时,即使车速较慢,也应开启车辆的 “低速提示音”(若车辆配备该功能,部分车型可在中控设置中开启),同时频繁鸣笛(在允许鸣笛的区域),提醒周边行人注意车辆。若车辆没有低速提示音,可通过轻踩刹车的方式,让刹车灯亮起,间接提醒后方行人或非机动车。

其次是电池温度与续航的动态关注:夜间环境温度通常低于白天,尤其在秋冬季节,低温会进一步降低电池活性,导致续航里程衰减。因此,夜间行驶前,应查看仪表盘上的电池温度和剩余续航里程,根据续航里程合理规划行驶路线,避免夜间在偏远区域因续航不足无法返回。行驶过程中,若发现电池温度持续下降(如低于 5℃),且续航里程下降速度加快,应适当缩短行驶时间,提前返回或前往附近充电站充电。同时,避免在夜间长时间停车开启空调,因为怠速状态下电池无法通过行驶回收电能,空调消耗的电能会直接导致续航减少。

另外,夜间充电的安全注意事项也需重视:若夜间需要充电,尽量选择具备照明条件和监控设备的正规充电站点,避免在昏暗、无人看管的场所充电。充电前,仔细检查充电枪和车辆充电口是否有结冰、损坏情况(冬季夜间容易出现结冰现象),若有结冰,不要强行连接充电枪,应先用温水(非开水)融化冰层,擦干水分后再进行充电。充电过程中,保持车辆门窗关闭,避免夜间低温导致车内设备受损,同时定期查看充电状态,若发现充电异常(如充电中断、电池温度骤升),应立即停止充电,待白天联系专业人员检查。夜间充电完成后,及时断开充电枪,将车辆驶离充电车位,避免占用充电资源,同时检查充电口是否关闭严密,防止夜间雨水、露水进入充电口内部,影响电气安全。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