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客运企业:运输企业驾驶员安全培训兼顾疲劳管理与突发状况应对措施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11-05

一、疲劳管理的科学实施路径

长途驾驶中,疲劳是威胁安全的首要隐患,其预防与缓解需贯穿驾驶全流程,形成 “事前预防 - 事中监测 - 事后调节” 的闭环管理。驾驶前的状态准备尤为关键,驾驶员需保证连续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前一日参与重体力劳动或熬夜娱乐,出发前可通过简单的身体自检判断状态,若出现头晕、肩背酸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前兆,应立即调整出行计划,切勿勉强上路。车内环境的优化同样重要,驾驶室温度控制在 25℃左右为宜,保持通风换气避免缺氧导致的疲劳加剧,同时可适当摆放清新淡雅的香氛,减少沉闷感对驾驶状态的影响。

驾驶过程中,需严格遵循连续驾驶不超过 4 小时、停车休息不少于 20 分钟的原则,休息时应远离驾驶位,到服务区进行简单的肢体拉伸,活动颈肩腰等易劳损部位,或用湿毛巾擦拭面部、颈部,通过物理刺激唤醒感官。单人驾驶时,可借助听觉调节缓解单调感,选择节奏明快的音乐或趣味音频,但需避免音量过大分散注意力;双人轮流驾驶时,副驾人员应主动与驾驶员交流,分享路况观察心得或轻松话题,同时承担起监督职责,及时提醒驾驶员补充水分、调整坐姿。此外,驾驶员需学会识别疲劳升级的信号,当出现视线模糊、换挡不及时、思维迟钝等情况时,无论距离目的地还有多远,都应立即停车休息,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防御性驾驶培训 (14).jpg

二、突发状况的防御性应对策略

突发状况的应对核心在于 “预判为先、快速反应、精准处置”,而防御性驾驶理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防御性驾驶要求驾驶员在行驶中全面观察驾驶环境,通过分析路况、天气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行为,预见潜在危险因素,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在日常培训中,应重点强化驾驶员的风险预估能力,行驶时不仅要关注前方车辆动态,还需通过后视镜持续扫描后方及侧方路况,对大型车辆的盲区、路口的 “鬼探头”、道路施工区域等高危场景保持高度警惕,提前减速并预留足够的安全缓冲空间。

不同突发状况的处置需遵循针对性原则。遇到前车突然急刹时,应立即采取 “点刹 + 鸣笛 + 打双闪” 的组合动作,提醒后车同时平稳减速,避免急刹导致的车辆侧滑或追尾;若车辆出现爆胎,驾驶员需保持方向盘稳定,切勿猛打方向或紧急制动,应缓慢松油门,待车辆速度降至安全范围后,平稳驶入应急车道。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降雨、团雾、强风等,需进一步降低车速,加大跟车距离,遇视线受阻路段可适当鸣笛警示,避免盲目超车。对于道路上突然出现的行人、非机动车等突发障碍,应遵循 “先避让后处置” 的原则,优先保证人员安全,再根据现场情况调整行驶路线,切忌因避让不当引发二次事故。


三、FAQs 常见问题深度解答

1. 长途客运驾驶员在执行跨夜运输任务时,如何在遵守凌晨 2 时至 5 时停运规定的基础上,科学安排休息与驾驶节奏,同时避免因作息调整导致的疲劳叠加?

跨夜运输的核心是平衡驾驶效率与休息质量,需结合停运规定制定精细化的作息计划。首先,在停运前应合理规划行驶路线,提前查询沿途服务区的配套设施,选择具备舒适休息条件的站点停靠,停运期间需保证连续 3 小时以上的深度休息,可借助眼罩、耳塞等辅助工具提升睡眠质量,避免因环境嘈杂影响休息效果。停运结束后,驾驶员不宜立即高速行驶,应先以中低速行驶 20 - 30 分钟,让身体和感官逐步适应驾驶状态,同时通过简单的拉伸运动激活肢体机能。

为避免作息调整带来的疲劳叠加,运输企业可采用 “分段运输 + 接驳换乘” 的模式,将长途线路拆分为多个短途路段,由不同驾驶员接力完成,减少单个驾驶员的夜间驾驶时长。驾驶员个人也需提前调整生物钟,跨夜运输前 1 - 2 天可适当提前入睡,逐步适应夜间休息、日间补充睡眠的节奏,运输过程中可携带少量坚果、水果等能量食品,避免空腹驾驶或过度进食导致的困倦。此外,停运期间应避免长时间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防止蓝光刺激影响睡眠质量,休息后可饮用少量温水或淡茶提神,切勿依赖咖啡、能量饮料等刺激性饮品,以免造成神经兴奋后的反弹疲劳。

防御性驾驶培训 (21).jpg

2. 在山区、高速等不同路况下,防御性驾驶的应用重点有何差异?驾驶员应如何通过日常训练提升在复杂路况下的突发状况应对能力?

山区道路与高速公路的路况特点差异显著,防御性驾驶的应用需针对性调整。山区道路坡陡弯急、视线受阻,重点应放在 “控速 + 观察 + 警示” 上,行驶时需严格控制车速,弯道前提前鸣笛、减速慢行,避免占道超车,同时注意观察道路两侧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预判其横穿道路的可能性;下坡路段应采用低挡位辅助制动,避免长时间踩刹车导致的制动系统过热失效,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不少于平原道路的 1.5 倍。

高速公路的防御性驾驶核心在于 “保持车距 + 预判风险 + 规范操作”,正常行驶时需与前车保持 “车速对应车距” 的原则,即车速 60km/h 时车距不小于 150 米,车速 80km/h 时车距不小于 220 米,遇雨雾天气需进一步加大。行驶中应避免长时间在大型车辆右侧或盲区行驶,超车时需提前打转向灯,确认安全后快速通过,不可长时间与被超车辆并行。

日常训练中,驾驶员可通过模拟场景演练提升应对能力,例如在空旷场地模拟爆胎、紧急避让等突发状况,反复练习方向盘控制、制动力度把握等关键操作;利用驾驶模拟器进行复杂路况的虚拟训练,熟悉不同场景下的风险点与处置流程。同时,应养成每日复盘的习惯,记录行驶中遇到的特殊路况及应对方式,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个人化的防御性驾驶技巧体系。企业可定期组织跨路况驾驶交流活动,让驾驶员分享不同路况的应对心得,通过经验互通提升整体安全驾驶水平。


3. 部分驾驶员因担心延误行程,存在 “硬撑疲劳驾驶” 的情况,运输企业应如何通过非强制性手段引导驾驶员主动遵守休息规定,同时平衡运输效率与安全?

引导驾驶员主动遵守休息规定,需从 “理念引导 + 机制保障 + 环境支持” 三方面入手,让驾驶员认识到 “安全是效率的前提”。企业可通过常态化的安全培训,分享疲劳驾驶的隐性危害,破除 “短时间疲劳不影响安全” 的认知误区,同时建立 “安全积分” 制度,对严格遵守休息规定、无安全违规记录的驾驶员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带薪休假、物资补贴等福利,形成正向激励。

机制保障上,企业应优化运输调度方案,根据线路长度、路况复杂程度合理规划行驶时间,预留充足的休息缓冲期,避免因排班过紧导致驾驶员被动疲劳驾驶。借助卫星定位装置实施动态监控,当系统监测到驾驶员连续驾驶接近 4 小时时,通过平台提醒、短信通知等方式及时预警,同时要求监控人员主动联系驾驶员,了解其状态并协助规划休息站点。此外,可建立驾驶员互助机制,同一线路的驾驶员之间相互监督、提醒,形成 “人人讲安全、互相护安全” 的氛围。

环境支持方面,企业应与沿途服务区建立合作,为驾驶员提供优惠的休息套餐,包括舒适的住宿环境、营养便捷的餐饮服务等,提升休息的吸引力。在车辆内部,可配备可调节的座椅、颈枕、腰靠等装备,减少驾驶过程中的身体劳损,同时安装简易的疲劳监测装置,通过语音提醒等温和方式,帮助驾驶员及时察觉自身状态变化。通过这些措施,让驾驶员感受到企业对其安全的重视,同时降低遵守休息规定的成本,从而主动放弃 “硬撑驾驶” 的行为。


4. 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无法移动时,驾驶员应如何按照防御性驾驶原则进行应急处置,既保障自身与乘客安全,又避免引发二次事故?

车辆在高速公路发生故障无法移动时,处置的核心是 “快速预警 + 安全撤离 + 规范求助”,每一步操作都需体现防御性驾驶的风险预判思维。首先,驾驶员应保持冷静,立即打开双闪警示灯,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来车情况,缓慢将车辆移至应急车道(若无法移动,需尽量靠道路右侧停靠),同时避免在弯道、坡道、隧道等视线受阻路段停留。停车后,需在车辆后方 150 米处摆放三角警示牌,夜间或雨雾天气需增加至 200 米以上,摆放时应面向来车方向,确保警示效果。

随后,组织乘客有序撤离至高速公路护栏外的安全区域,撤离时提醒乘客远离行车道,切勿在车辆周围停留或查看故障情况。驾驶员撤离后,需再次检查警示标志是否摆放到位,确认无安全隐患后,及时拨打高速公路救援电话和企业调度电话,说明车辆位置、故障情况、乘客人数等关键信息,等待救援期间避免随意穿越高速公路。

若故障发生在隧道内,需立即开启车辆示廓灯和双闪,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将车辆移至隧道内的紧急停车带,乘客撤离时需沿着隧道侧壁的安全通道行走,避免在隧道中间停留。同时,利用隧道内的紧急电话向隧道管理部门求助,配合工作人员的疏导指挥。整个处置过程中,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警惕后方车辆失控撞击的风险,切勿因检查故障或搬运物品忽视自身安全。


5. 长途客运中,驾驶员如何在兼顾乘客服务需求的同时,维持良好的驾驶状态?当乘客提出影响驾驶安全的要求时,应如何进行有效沟通与引导?

驾驶员在提供乘客服务时,需坚守 “安全优先” 的原则,将驾驶状态的稳定作为服务的基础。行驶过程中,可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乘客告知行车注意事项,如系好安全带、不要随意走动等,在服务区休息时主动询问乘客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为避免服务行为分散驾驶注意力,应合理安排服务时机,例如在车辆平稳行驶、路况良好时进行简单的服务互动,遇复杂路况或驾驶状态不佳时,可向乘客说明情况,暂时集中精力驾驶。

当乘客提出影响安全的要求,如要求超速行驶、中途随意停车、开窗抛物等,驾驶员需保持耐心与礼貌,采用 “共情 + 解释 + 引导” 的沟通方式。首先表示理解乘客的需求,例如 “我知道您着急赶时间,我也希望能尽快到达目的地”,然后客观解释相关要求存在的安全风险,“但超速行驶会增加制动距离,遇到突发情况很难及时应对,反而可能耽误行程”,最后引导乘客认同安全理念,“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我们按照规定速度行驶,一定在合理时间内安全抵达”。

若遇到乘客坚持不合理要求的情况,驾驶员可借助车内广播向全体乘客说明情况,争取其他乘客的理解与支持,形成集体共识。同时,可告知乘客企业的服务规范和安全规定,让乘客了解其要求不符合相关标准,必要时联系企业调度部门,由工作人员协助沟通。沟通过程中,驾驶员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与乘客发生争执,始终将驾驶安全放在首位,通过专业的态度和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并引导乘客遵守安全规则。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