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区道路交通安全培训:泥泞路段的车辆通行与防滑技巧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9-04

煤矿矿区道路作为保障煤炭生产运输的重要通道,受矿区作业环境影响,路面状况复杂多变。尤其是在雨季或冰雪融化后,矿区道路容易形成大量泥泞路段,这类路段路面附着力大幅下降,车辆行驶时易出现打滑、陷车、方向失控等风险,不仅影响煤炭运输效率,更可能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因此,针对矿区驾驶员开展泥泞路段车辆通行与防滑技巧培训,是矿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关键环节。本次培训将从泥泞路段的风险特征、通行前准备、通行操作要点及防滑核心技巧等方面,系统讲解如何安全通过矿区泥泞路段。

赛为安全 (64).jpg

煤矿矿区泥泞路段的风险特征

煤矿矿区泥泞路段与普通公路泥泞路段相比,具有独特的风险点,主要源于矿区作业的特殊性:

首先,矿区泥泞路段常混合煤炭粉尘、煤矸石碎屑及作业机械泄漏的油污,导致路面成分复杂。煤炭粉尘遇水后形成的泥浆黏性更强,会附着在轮胎表面,大幅降低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煤矸石碎屑掺杂在泥浆中,如同 “碎石陷阱”,车辆碾压时易导致轮胎被硌伤,甚至引发爆胎;油污则会进一步减小路面附着力,使车辆在制动或转向时更容易失控。

其次,矿区道路多沿采掘区域、排矸场、选矿厂等设施修建,部分路段狭窄且坡度较大。泥泞状态下,上坡时车辆易出现 “打滑后溜”,下坡时则可能因制动效果减弱导致车速失控;狭窄路段会车时,两车轮胎都处于泥泞中,操作空间受限,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剐蹭或碰撞。

最后,矿区运输车辆以重型货车(如自卸式运煤车)为主,这类车辆车身重、轮距宽,在泥泞路段行驶时,轮胎对路面的压强更大,更容易陷入泥浆中。且重型货车的制动系统依赖足够的路面附着力,泥泞路段制动距离会比干燥路面增加 3-5 倍,一旦遇到突发情况,难以及时停车。

泥泞路段通行前的车辆检查与准备

在驶入矿区泥泞路段前,做好车辆检查与准备工作,是避免通行中出现故障、降低风险的基础。驾驶员需按照 “先外观、再系统、后应急” 的顺序,完成以下检查与准备:


车辆外观与轮胎检查

轮胎是车辆与路面接触的唯一部件,其状态直接影响防滑效果。首先检查轮胎磨损情况,确保轮胎花纹深度符合矿区运输车辆要求(通常不低于 3.2 毫米),若花纹内夹杂煤矸石、泥浆等杂物,需用工具清理干净,避免杂物影响花纹的排水和防滑性能。其次调整轮胎气压,泥泞路段需适当降低胎压(一般比标准胎压降低 10%-15%),例如标准胎压为 800kPa 的重型货车轮胎,可调整至 700-720kPa,通过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升附着力。最后检查轮胎螺丝是否紧固,防止行驶中因颠簸导致轮胎松动、脱落。

除轮胎外,还需检查车辆底盘下方的传动轴、悬挂系统,若发现有泥浆堆积,需简单清理,避免泥浆附着过多增加车辆行驶阻力;检查车身两侧的后视镜,擦拭干净镜面污渍,确保行驶中能清晰观察后方及侧方路况。

车辆系统功能检查

重点检查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及灯光系统。启动车辆后,轻踩制动踏板,感受制动踏板的反馈力度,若踏板过软或有 “空行程”,需及时排查制动液是否充足、制动管路是否泄漏;在空旷区域低速行驶,轻打方向盘,检查转向是否灵活,有无卡顿或异响,确保转向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灯光系统方面,矿区泥泞路段常伴随能见度较低的情况(如阴雨天气、粉尘弥漫),需检查近光灯、远光灯、转向灯、危险报警闪光灯及雾灯是否正常工作,尤其是转向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在泥泞路段变道、会车或陷车时,能向其他车辆传递警示信号,避免碰撞。

应急工具与物资准备

矿区泥泞路段陷车风险较高,需提前准备好应急工具与物资。必备工具包括三角木(4-6 块,用于车辆陷车后垫在轮胎下方防止后溜)、千斤顶、铁锹、拖车绳(承重能力需匹配车辆重量,重型货车建议选择承重 5 吨以上的拖车绳);同时携带防滑链(2-4 副,若遇到泥浆较厚、防滑效果差的路段,可临时安装)、防水手套、抹布,以及少量饮用水和应急食品,应对可能的长时间滞留。

将应急工具与物资放置在车辆驾驶室后方或货箱易取用的位置,避免需要时因寻找工具耽误时间。


泥泞路段的车辆通行操作要点

在完成检查与准备后,驶入矿区泥泞路段时,驾驶员需遵循 “稳起步、慢行驶、巧转向、缓制动” 的原则,通过规范操作,减少打滑、陷车风险。

平稳起步,避免猛踩油门

泥泞路段起步时,若猛踩油门,会导致驱动轮快速空转,轮胎与泥浆摩擦产生高温,反而降低附着力,甚至使轮胎陷入泥浆。正确的起步方式是:将车辆档位挂入低速档(重型货车挂 1 档或 2 档),缓慢抬起离合器(手动挡车辆),同时轻踩油门,保持发动机转速稳定在 1500-2000 转 / 分钟,让驱动轮均匀发力,缓慢驶出。若起步时发现驱动轮打滑,需立即松开油门,稍等 2-3 秒后,再次尝试起步,必要时可在驱动轮下方垫入三角木或碎石,增加附着力。

控制车速,保持匀速行驶

进入泥泞路段后,需将车速控制在 5-10 公里 / 小时,保持匀速行驶,避免频繁加速或减速。加速时,油门踏板需缓慢下压,使车速平稳提升,防止驱动轮空转;减速时,优先采用 “松油门滑行” 的方式,利用发动机牵阻力降低车速,若需进一步减速,轻踩制动踏板,避免急刹。

匀速行驶不仅能减少轮胎与路面的相对滑动,还能降低车辆因颠簸导致的重心偏移。尤其在矿区狭窄泥泞路段,匀速行驶能让驾驶员有更充足的时间观察路况,应对突发情况(如前方出现坑洼、对向有来车)。

谨慎转向,避免急打方向

泥泞路段路面附着力低,急打方向盘易导致车辆出现 “甩尾” 或 “侧滑”。转向时需遵循 “早打、慢打、少打” 的原则:提前预判转向时机,例如需要转弯时,在距离转弯点 10-15 米处开始缓慢转动方向盘,转动幅度比干燥路面增大 10%-20%,确保车辆平稳过弯;过弯过程中,保持车速稳定,不要踩油门或刹车,避免因车辆受力变化引发侧滑。

若行驶中出现轻微侧滑,驾驶员需保持冷静,不要急打方向盘或急刹,应顺着侧滑方向缓慢调整方向盘,同时轻松油门,待车辆恢复平稳后,再逐渐修正行驶方向。

合理会车,预留安全距离

矿区泥泞路段会车时,需提前预判会车位置,选择路面相对平整、泥浆较浅的区域会车。若对向车辆已进入泥泞路段,应提前在干燥路面停车等待,待对方通过后再驶入;若双方同时进入会车区域,需提前减速至 2-3 公里 / 小时,保持两车横向距离不小于 2 米(重型货车需不小于 3 米),避免因轮胎溅起的泥浆影响对方视线,或因距离过近发生剐蹭。

会车过程中,不要使用远光灯,以免强光照射对方驾驶员视线,应开启近光灯和转向灯,必要时鸣笛示意;会车后,不要立即加速,需观察后方车辆情况,确认安全后再逐渐提升车速。


泥泞路段车辆防滑核心技巧

针对矿区泥泞路段的特殊环境,驾驶员需掌握以下防滑技巧,进一步提升车辆通行安全性,减少事故风险:

利用轮胎花纹与防滑链增强附着力

轮胎花纹的 “排水防滑” 功能在泥泞路段至关重要。行驶中,若发现轮胎花纹被泥浆堵塞,需及时停车清理,可使用铁锹或树枝等工具,剔除花纹内的泥浆和杂物,恢复花纹的防滑性能。

若遇到泥浆厚度超过 5 厘米、车辆打滑严重的路段,需停车安装防滑链。安装前,将车辆停放在相对干燥的路面,拉紧手刹,用三角木垫在非驱动轮下方;安装时,确保防滑链与轮胎紧密贴合,链条卡扣固定牢固,避免行驶中防滑链松动脱落;安装完成后,低速行驶 100-200 米,检查防滑链是否正常,无异常后再继续行驶。通过泥泞路段后,需及时拆除防滑链,避免防滑链磨损轮胎或损坏路面。


遵循 “循迹行驶”,避免碾压新轨迹

矿区泥泞路段中,其他车辆行驶后会留下清晰的车辙,这些车辙经过碾压后,泥浆相对紧实,附着力比新轨迹更高。行驶时,应尽量让轮胎沿着前车留下的车辙行驶,尤其是重型货车,车轮需与车辙对齐,避免偏离车辙碾压新的泥泞区域,减少陷车风险。

若车辙内有积水或煤矸石碎屑,需观察积水深度(不超过轮胎一半高度可通行),若积水较深或有大块煤矸石,需缓慢绕过,不要强行碾压;绕过过程中,保持车速稳定,避免因偏离车辙导致侧滑。

控制车辆重心,避免荷载偏移

矿区运输车辆在泥泞路段行驶时,需确保货物装载均匀,避免荷载偏移。例如,自卸式运煤车装载煤炭时,需将煤炭均匀分布在货箱内,不要单侧超载,防止车辆重心偏向一侧,行驶中因路面附着力不均引发侧翻;空载车辆行驶时,可在货箱内放置适量重物(如沙袋),增加车辆重量,提升轮胎与地面的附着力,但重物重量需符合车辆载重要求,不要超载。

行驶过程中,避免急加速、急刹车或快速转向,这些操作会导致车辆重心快速转移,增加侧滑、侧翻风险;通过坑洼路段时,提前减速,让车轮缓慢通过,避免因颠簸导致货物移位,改变车辆重心。

关注天气与路况变化,提前规划路线

矿区泥泞路段的路况受天气影响较大,雨季或冰雪融化期,泥泞路段范围会扩大,风险等级升高。驾驶员需提前关注天气预报,若预计未来有大雨或暴雪,应提前调整运输计划,避免在恶劣天气下驶入泥泞路段;若必须通行,需提前了解矿区道路实时路况,通过矿区调度中心或其他驾驶员,确认泥泞路段的位置、长度及通行难度,规划最优路线,尽量避开泥浆较厚、坡度较大的路段。

行驶中,若遇到突发降雨,需及时开启雾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降低车速,增加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不小于干燥路面的 2 倍);若降雨过大,泥浆严重影响视线和通行,应立即将车辆停放在安全区域(如矿区临时停车点、干燥路面),等待雨停或路况好转后再继续行驶。


FAQs:煤矿矿区泥泞路段车辆通行与防滑常见问题解答

问:我驾驶重型运煤车在矿区泥泞路段行驶时,突然出现驱动轮陷车,车辆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这种情况下该如何正确处理,避免损坏车辆或引发危险?

答:遇到重型运煤车陷车时,首要原则是 “停止强行操作,避免二次损伤”,切勿猛踩油门试图冲出,否则会导致驱动轮进一步陷入泥浆,甚至损坏变速箱或传动轴。正确的处理步骤如下:

第一步,立即拉紧手刹,关闭发动机,在车辆前后 50 米处放置三角木或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车辆注意,避免碰撞;同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若环境能见度低,需开启雾灯。

第二步,下车观察陷车情况,判断驱动轮陷入深度、泥浆厚度及车辆周围路况,若陷车深度较浅(不超过轮胎一半高度),可尝试自行脱困:先清理驱动轮周围的泥浆,用铁锹挖开轮胎前方和两侧的泥浆,形成 “缓坡”;然后在驱动轮下方垫入三角木、碎石或干草(矿区常见的防滑物资),垫入高度以能支撑轮胎为宜;垫好后,启动车辆,挂入低速档(1 档),轻踩油门,缓慢尝试前进,若一次无法脱困,可重复清理和垫物步骤,切勿强行加速。

第三步,若陷车深度较深(超过轮胎高度)或自行脱困无果,需立即联系矿区调度中心或救援车辆,等待救援。救援时,需选择承重能力匹配的拖车绳,将拖车绳一端固定在车辆牵引钩上(切勿固定在车身或货箱上),另一端固定在救援车辆上;救援车辆缓慢行驶,牵引陷车车辆驶出泥泞区域,牵引过程中,陷车车辆驾驶员需轻打方向盘,配合救援车辆调整方向,避免车辆偏移。

脱困后,不要立即继续行驶,需检查车辆底盘、传动轴及轮胎情况,若发现底盘有变形、轮胎损坏等问题,需及时维修,确认车辆正常后再继续运输任务。


问:矿区部分泥泞路段坡度较大(约 15°),我驾驶轻型皮卡运输工具时,上坡时频繁出现打滑后溜,该如何调整操作,安全通过上坡泥泞路段?

答:在 15° 的泥泞上坡路段,轻型皮卡因车身较轻、附着力不足,容易出现打滑后溜,需通过调整操作方式,提升上坡安全性,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上坡前做好准备:将车辆档位挂入低速四驱模式(若车辆配备),低速四驱模式能增大驱动力,减少驱动轮空转;调整轮胎气压,比标准胎压降低 15%-20%,例如标准胎压为 250kPa 的轮胎,可调整至 200-210kPa,增大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若上坡路段泥浆较厚,可提前在驱动轮下方垫入碎石或干草,增强附着力。

其次,上坡过程中,保持匀速行驶:起步时,挂入 1 档,缓慢抬起离合器(手动挡),轻踩油门,将发动机转速控制在 2000-2500 转 / 分钟,让驱动轮均匀发力,避免转速过高导致空转;上坡过程中,不要频繁换挡,保持档位稳定,若感觉动力不足,可轻踩油门提升转速,但不要猛踩油门;同时,双手紧握方向盘,保持车辆沿上坡路线行驶,不要随意调整方向,避免因方向变化导致侧滑。

若上坡时出现轻微后溜,需立即轻踩刹车,将车辆停稳,不要猛踩刹车或继续踩油门,待车辆稳定后,重新按照上述步骤起步;若后溜严重,需立即停车,在车辆后方垫入三角木,防止车辆继续后溜,然后下车清理驱动轮周围的泥浆,垫入更多防滑物资,或等待救援车辆协助上坡。

此外,上坡前需观察上坡顶部的路况,确认顶部无车辆或障碍物后再上坡,避免上坡后因视线受阻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上坡后,不要立即加速,需平稳行驶一段距离,确认路面正常后再提升车速。


问:矿区泥泞路段夜间通行时,视线差且路面情况更难判断,该如何调整灯光使用和驾驶操作,确保安全通行?

答:矿区泥泞路段夜间通行,需重点解决 “视线不足” 和 “路况判断难” 的问题,通过合理使用灯光和调整驾驶操作,降低风险,具体做法如下:

灯光使用方面,需避免 “远光灯滥用”,优先开启近光灯和雾灯:近光灯能照亮车辆前方 30-50 米的路面,且不会因强光反射影响视线;雾灯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在阴雨、粉尘弥漫的环境中,提升车辆辨识度,同时辅助照亮路面细节(如泥浆中的坑洼、煤矸石)。若遇到对向有来车,需在距离对方 150 米左右关闭近光灯,开启示廓灯,待对方车辆通过后,再重新开启近光灯;若路面能见度极低(不足 20 米),需同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向其他车辆传递警示信号。

驾驶操作方面,需进一步降低车速,将车速控制在 3-5 公里 / 小时,比白天通行速度降低 40%-50%,为观察路况和应对突发情况预留充足时间;同时,缩短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但不小于 10 米),保持 “能看清前车尾灯” 的距离,避免因视线差导致追尾。

路况判断上,可通过灯光反射判断路面情况:若灯光照射到路面后,反射光线均匀,说明路面相对平整、泥浆较浅;若反射光线出现 “暗区”,可能是路面有坑洼或泥浆较深,需提前减速,缓慢绕过;若发现路面有 “反光点”,可能是煤矸石或油污,需避开反光点行驶,防止轮胎碾压后打滑。

此外,夜间通行时,驾驶员需保持高度集中,避免疲劳驾驶,可每隔 30 分钟停车休息 5-10 分钟,活动身体、缓解疲劳;若车内有同行人员,可让其协助观察侧方和后方路况,及时提醒驾驶员注意危险。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