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平台驾驶员安全培训:车辆日常检查与故障早期识别技巧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9-17

货运平台驾驶员作为货物运输的直接执行者,其驾驶的车辆能否保持良好状态,直接关系到运输效率、货物安全乃至驾驶员自身的生命安全。在货运行业中,因车辆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而多数故障若能通过日常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便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因此,在货运平台驾驶员安全培训课程中,车辆日常检查与故障早期识别技巧是道路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驾驶员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提升对车辆故障的敏感度,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

防御性驾驶 (3).jpg

一、车辆日常检查的重要性与基本原则

车辆日常检查是货运驾驶员每日出车前必须完成的基础工作,其核心目的是及时发现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车辆各项功能正常。对于货运平台驾驶员而言,运输路线往往不固定,可能途经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乡村土路等多种路况,车辆面临的考验更为复杂。一次看似微小的疏忽,如轮胎气压不足、制动液泄漏等,都可能在长途运输中演变成重大事故。

车辆日常检查需遵循 “全面、细致、有序” 的原则。全面是指检查范围要覆盖车辆的关键系统和部件,不能遗漏任何可能影响安全的环节;细致要求驾驶员在检查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触摸,甚至通过简单操作来判断部件的工作状态;有序则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检查,如从车头到车尾、从外部到内部,避免重复检查或遗漏检查项目,提高检查效率。


二、车辆日常检查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一)出车前的外部检查

出车前的外部检查主要针对车辆的外观、轮胎、灯光、制动系统等易观察且影响行驶安全的部件。

检查车辆外观时,要查看车身是否有明显的碰撞痕迹、凹陷或变形,若有,需判断是否影响车辆结构安全;车窗玻璃是否完好,有无裂纹或破损,特别是前挡风玻璃,若存在裂纹可能影响视线,需及时更换。同时,要检查货箱(或集装箱)的密封性和固定装置,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不会掉落或淋雨,货箱门锁是否牢固,开启和关闭是否顺畅。

轮胎检查是外部检查的重点。要逐一查看轮胎的胎压,可通过观察轮胎的饱满度或使用胎压计测量,确保胎压符合车辆说明书的要求,胎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轮胎的抓地力和耐磨性,增加爆胎风险;检查胎纹深度,若胎纹深度低于安全标准(通常为 1.6 毫米),需及时更换轮胎;胎面要仔细查看是否有裂纹、鼓包、异物(如钉子、石子),胎侧是否有划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在行驶中出现轮胎故障。此外,要检查备胎的状态,确保备胎气压正常、无损坏,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灯光系统检查需涵盖所有灯光,包括近光灯、远光灯、转向灯、示廓灯、刹车灯、倒车灯等。开启相应灯光后,观察灯光是否明亮、闪烁是否正常,灯罩是否有破损或污渍。可请他人协助观察车辆后方和侧面的灯光,确保所有灯光都能正常工作,避免因灯光问题影响夜间行驶或无法向其他车辆传递行驶意图。

制动系统的外部检查可通过观察制动管路和制动液壶来进行。查看制动管路是否有泄漏痕迹,如管路表面是否有油渍;制动液壶内的液位是否在刻度线范围内,若液位过低,可能存在泄漏或制动片磨损过度的情况,需进一步检查。同时,轻踩制动踏板,感受踏板的行程和弹性,若踏板行程过大或过软,可能表示制动系统存在问题。


(二)出车前的内部检查

内部检查主要针对驾驶舱内的仪表、操纵装置、安全带、座椅等部件。

启动车辆前,检查仪表盘上的指示灯是否正常。插入钥匙通电后(不启动发动机),观察各指示灯是否亮起后又正常熄灭,若有指示灯常亮,如机油压力指示灯、制动系统指示灯等,说明对应系统可能存在故障,需排查原因后再出车。启动发动机后,再次观察仪表盘,确保水温、油量、电压等指针在正常范围内。

操纵装置检查包括方向盘、换挡杆、制动踏板、加速踏板等。转动方向盘,感受是否有卡顿、异响或自由行程过大的情况,若有,可能是转向系统存在问题;换挡杆在切换挡位时应顺畅,无明显顿挫或卡滞;轻踩制动踏板和加速踏板,检查踏板的回位是否正常,有无异响。

安全带和座椅也要认真检查。安全带应能顺畅拉出和收回,卡扣扣合牢固,无松动或损坏,拉动时能感受到明显的约束力;座椅的调节功能(前后、高低、靠背角度)应正常,固定螺丝无松动,确保驾驶员能调整到舒适且安全的驾驶姿势。

此外,要检查驾驶舱内的应急物品是否齐全,如三角警示牌、灭火器、急救包等,灭火器要确保在有效期内,压力正常。


(三)行驶中的动态检查

行驶中的动态检查是对车辆在运行状态下的性能进行判断,能及时发现一些静态检查难以察觉的问题。

起步后,留意车辆是否有异常声响,如发动机运转时的异响、底盘传来的摩擦声或撞击声等。若听到 “滋滋” 声,可能是皮带松动或磨损;若有 “哐当” 声,可能是底盘部件松动。同时,感受车辆的振动情况,若车身振动异常剧烈,可能与轮胎动平衡不良、传动轴失衡等有关。

行驶过程中,关注制动性能。在安全路段轻踩制动踏板,感受制动效果是否良好,车辆是否有跑偏现象,若制动时车辆向一侧偏移,可能是制动系统单边制动不良。检查转向系统的响应,转动方向盘时,车辆的转向应与方向盘操作一致,无迟滞或过度灵敏的情况。

观察仪表盘上的各项指标在行驶中的变化,如水温是否异常升高、机油压力是否稳定、电压是否正常等。若发现指标异常,应及时停车检查,避免故障扩大。


(四)收车后的检查

收车后的检查主要是对车辆在一天行驶后的状态进行评估,为次日的运输做好准备。

首先检查车辆外观是否有新的损伤,货箱内是否有残留货物或杂物,清理干净货箱,检查货箱结构是否因装载货物而出现变形。

查看轮胎状况,经过一天的行驶,轮胎可能会出现温度过高、胎压变化等情况,若轮胎温度过高,应待其冷却后再检查胎压;清理胎纹内的石子等异物,避免轮胎磨损加剧。

检查发动机舱,查看机油、冷却液、制动液、玻璃水等液位是否正常,补充缺失的液体;观察发动机舱内的管路和线路是否有松动、破损或渗漏现象,如发现油渍、水渍,需确定泄漏位置。

最后,关闭所有电器设备,锁好车门,确保车辆处于安全状态。

防御性驾驶 (4).jpg

三、故障早期识别的技巧与方法

(一)通过异常声响识别故障

车辆的异常声响往往是故障的早期信号,不同的声响对应的故障类型不同。

发动机运转时若出现 “哒哒哒” 的清脆声响,可能是气门间隙过大或液压挺柱故障;若出现 “敲缸” 声(沉闷的 “咚咚” 声),可能与燃油标号不符、点火时间过早有关;若有 “沙沙” 声,可能是发电机、水泵等部件的轴承磨损。

底盘传来的声响也需警惕,行驶中若听到 “咯吱咯吱” 的声音,可能是悬挂系统的橡胶衬套老化或松动;若在转弯时听到 “咔咔” 声,可能是等速万向节损坏;制动时出现 “尖叫” 声,多为制动片磨损到极限,磨损报警片与制动盘摩擦产生的声音,需及时更换制动片。

驾驶员要熟悉自己车辆的正常声响,对突然出现的异常声响保持高度敏感,及时停车检查。


(二)通过异常气味识别故障

车辆出现故障时,可能会伴随特殊气味,通过气味能快速判断故障部位。

闻到焦糊味时,可能是离合器片打滑、制动片过热或电线短路。若在踩离合器时出现焦糊味,多为离合器片磨损;若制动后闻到焦糊味,可能是制动片与制动盘长时间摩擦过热;若车内有电线烧焦的气味,需立即停车检查电路,防止发生火灾。

闻到汽油味时,要检查燃油管路是否有泄漏,油箱盖是否拧紧,若泄漏位置在发动机附近,需远离火源,及时处理。

此外,若闻到刺鼻的异味,可能是空调系统滤芯过脏或蒸发器发霉,虽不直接影响行驶安全,但会影响驾驶环境,也应及时处理。


(三)通过仪表指示灯识别故障

仪表盘上的各种指示灯是车辆故障的 “预警器”,不同颜色的指示灯代表不同的故障级别。

红色指示灯亮起时,表明车辆存在严重故障,如制动系统故障灯、机油压力警告灯、水温过高警告灯等,此时应立即停车,不能继续行驶,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黄色指示灯亮起通常表示车辆存在一般性故障或需要保养,如发动机故障灯、ABS 故障灯、胎压监测警告灯等,虽可短距离行驶,但需尽快到维修站检查。

驾驶员要熟记各种指示灯的含义,一旦指示灯异常亮起,要结合车辆的其他表现,初步判断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通过车辆性能变化识别故障

车辆性能的异常变化也是故障的重要信号,如加速无力、油耗突然增加、制动距离变长等。

加速无力可能是发动机进气系统堵塞、燃油供给不足或涡轮增压器故障;油耗突然增加可能与轮胎气压过低、氧传感器故障、发动机积碳过多有关;制动距离变长则明显表明制动系统出现问题,如制动片磨损、制动液不足等。

当发现车辆性能出现异常时,即使没有明显的声响或指示灯报警,也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全面检查。


四、道路安全教育培训的融合

道路安全教育培训在货运平台驾驶员培训中,需将车辆日常检查与故障早期识别技巧与安全驾驶理念深度融合。培训中要强调 “预防胜于补救”,通过真实的事故案例,让驾驶员认识到忽视车辆检查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因制动失效导致的追尾事故、因轮胎爆胎引发的侧翻事故等,从而增强驾驶员对日常检查的重视程度。

针对不同车型(如货车、挂车、冷藏车等)的特点,开展专项检查技巧培训,让驾驶员掌握所驾驶车辆的特有检查项目,如冷藏车的制冷系统检查、挂车的连接装置检查等。通过模拟实操、现场演示等方式,让驾驶员熟悉检查工具的使用方法,如胎压计、万用表等,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同时,培养驾驶员的责任意识,不仅要对自己的安全负责,还要对货物安全、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负责。建立车辆检查台账制度,要求驾驶员记录每日的检查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平台定期对台账进行抽查,对认真执行检查制度的驾驶员给予奖励,对忽视检查的行为进行处罚,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


五、FAQs

(一)货运车辆在长途运输前,除了常规检查,针对不同路况(如山区、高原、泥泞路)还需重点检查哪些部件?

货运车辆长途运输前,针对不同路况需在常规检查基础上重点关注特定部件。对于山区路况,由于多弯道、坡道,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是检查重点。要仔细检查制动片的厚度,确保磨损在允许范围内,制动盘有无划痕或过热痕迹;制动液的液位和质量要严格把控,若制动液浑浊或有杂质,需及时更换。转向系统方面,检查转向拉杆、球头是否有松动,转向助力油的液位是否正常,转动方向盘时有无卡顿,确保在连续转弯时转向灵活可靠。此外,山区路段可能有落石,需检查货箱顶部的防护装置是否牢固,避免货物被砸损。

前往高原地区时,由于海拔高、气压低,发动机性能会受到影响,需重点检查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空气滤清器是否清洁,避免因进气不足导致发动机动力下降;检查燃油系统,确保燃油泵工作正常,喷油嘴无堵塞,因为高原地区对燃油的雾化和燃烧效率要求更高。同时,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要检查车辆的冷却系统,冷却液的冰点是否符合当地低温要求,散热风扇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防止发动机过热或过冷。另外,高原地区路面可能有冰雪,需检查轮胎的防滑性能,必要时准备防滑链,制动系统也要适应低温环境,确保低温下制动效果正常。

对于泥泞路况,车辆的轮胎和底盘部件是检查重点。轮胎的胎压可适当降低,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抓地力,同时要确保轮胎花纹深度足够,胎纹内无杂物,避免在泥泞中打滑。底盘方面,检查传动轴、半轴的防尘套是否完好,防止泥水进入损坏部件;检查悬挂系统的减震器是否漏油,弹簧是否有变形,确保车辆在颠簸的泥泞路上有良好的缓冲性能。此外,要检查车辆的电气系统,如发电机、起动机的接线柱是否牢固,防止泥水侵蚀导致短路,货箱的密封性也要加强检查,避免泥水进入损坏货物。


(二)如何通过日常检查快速判断轮胎是否存在隐性损伤,如内部结构损坏或慢漏气?

通过日常检查判断轮胎隐性损伤需结合观察、触摸和简单工具辅助。对于轮胎内部结构损坏,可先观察轮胎外观是否有异常,如胎侧是否有鼓包,鼓包通常是内部帘布层断裂的表现,即使鼓包较小也属于严重隐性损伤,必须更换轮胎。胎面若出现局部凹陷或凸起,可能是内部结构变形,需进一步检查。

触摸胎面和胎侧,感受是否有异常的硬度变化,正常轮胎的硬度分布均匀,若某一部位明显偏软或偏硬,可能存在内部损伤。将轮胎转动一周,观察胎面是否有不规则磨损,如局部磨损严重或磨损痕迹呈波浪状,可能是内部结构失衡或轮毂变形导致的隐性损伤。

判断慢漏气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观察轮胎的胎压变化,若在短时间内(如 1-2 天)胎压明显下降,且排除气门芯漏气的情况,可能存在慢漏气。可在气门芯处涂抹肥皂水,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气门芯漏气;若无,则检查胎面和胎侧,将肥皂水涂抹在可疑部位(如胎面花纹深处、胎侧划痕处),若有气泡缓慢冒出,说明存在慢漏气点,可能是胎面扎入细小异物(如细钉子)或胎侧有微小裂纹。

对于长期停放的车辆,检查轮胎是否有隐性损伤时,要特别注意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部位是否有变形,若轮胎出现扁平现象,且在行驶一段时间后无法恢复原状,说明轮胎内部结构已受损,不能继续使用。此外,可借助胎压监测系统(如有),若系统频繁提示某一轮胎胎压偏低,且充气后仍频繁下降,需重点检查该轮胎是否存在隐性损伤。


(三)货运车辆行驶中突然出现轻微异响或异味,但仪表盘无故障灯亮起,驾驶员应立即停车检查还是继续行驶至目的地后处理?

货运车辆行驶中出现轻微异响或异味,即使仪表盘无故障灯亮起,也不建议继续行驶至目的地后处理,而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停车检查。因为轻微异响或异味往往是故障的早期表现,此时故障可能尚未严重到触发仪表盘故障灯的程度,但如果继续行驶,可能导致故障迅速扩大,甚至引发严重事故。

若在高速公路等车流较大的路段,应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缓慢将车辆驶向应急车道,在车辆后方规定距离(如 150 米)放置三角警示牌,然后下车检查。检查时,先观察车辆外部是否有明显异常,如轮胎是否冒烟、管路是否泄漏等;倾听异响来源,判断是来自发动机舱、底盘还是轮胎;闻异味的类型,确定是焦糊味、汽油味还是其他气味,初步锁定故障部位。

若经过简单检查未发现明显问题,且异响或异味在停车后消失,可尝试缓慢行驶一段距离,观察症状是否再次出现。若症状消失且行驶正常,可谨慎继续行驶,但需时刻关注车辆状态,缩短检查间隔,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进行全面检修。

若停车检查发现有明显的故障迹象,如轮胎扎入异物、管路轻微泄漏等,或异响、异味在行驶中再次出现且有加剧趋势,应立即联系道路救援或维修人员,不要强行继续行驶。因为货运车辆负载大,即使是轻微故障,在持续行驶中也可能因受力、温度变化等因素导致故障恶化,如制动片轻微磨损产生的异味,继续行驶可能导致制动片磨完,引发制动失效。


(四)针对货运车辆常见的 “小故障”,如灯光忽明忽暗、喇叭时响时不响,有哪些简单的早期识别和临时处理技巧?

对于货运车辆灯光忽明忽暗的情况,早期识别可通过日常检查和行驶中观察发现。出车前开启灯光,观察灯光亮度是否稳定,开关灯光几次,看是否有闪烁现象;行驶中留意灯光在颠簸路段是否更容易出现忽明忽暗,这可能是线路接触不良的表现。

临时处理技巧:首先检查灯光的接线插头,打开灯罩(部分车型需拆卸螺丝),查看插头是否松动、氧化,若有氧化可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插头触点,重新插紧;若插头松动,可适当弯折插片增加紧密度,或用扎带固定。检查灯光开关,反复操作开关,若开关处有明显的接触不良感,可在开关内部喷洒少量电子触点清洁剂(需断电操作)。此外,检查车辆的发电机输出电压是否稳定,电压不稳定也可能导致灯光忽明忽暗,若电压异常,可暂时减少其他用电设备的使用,尽快到维修站检修发电机。

对于喇叭时响时不响的问题,早期识别可在出车前多次按喇叭,观察喇叭是否每次都能正常发声,按压喇叭时感受按键是否有异常阻力。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