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道路交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运输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构建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8-06

物流企业的道路运输环节涉及车辆调度、长途行驶、货物装卸等多个流程,每个环节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构建运输全流程的风险防控体系,是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的核心,需要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贯穿于运输前、运输中、运输后的各个节点,形成环环相扣的安全防线。

赛为安全 (3).jpg

运输前的风险防控是整个流程的基础,重点在于 “风险预判” 和 “隐患清零”。在车辆调度阶段,需建立多维度的风险评估模型,结合运输路线、货物类型、天气状况等因素确定风险等级。对于运输路线,要通过地图工具和历史数据排查潜在风险点,如急弯路段、长下坡、施工区域等,标注为高风险点并制定绕行方案或减速通过预案;对于货物类型,若涉及易碎品、超限货物等,需评估运输过程中因货物移位导致车辆重心偏移的风险,提前制定加固方案;对于天气状况,通过实时气象预警系统关注运输沿途的天气变化,遇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时,调整发车时间或更换运输路线,避免冒险出车。

驾驶员选派需匹配运输任务的风险等级,建立驾驶员风险档案,记录驾龄、事故记录、违章次数、健康状况等信息,实行分级管理。高风险运输任务(如长途跨省运输、夜间运输)需安排驾龄 5 年以上、无重大事故记录的驾驶员;新入职驾驶员或近期有违章记录的驾驶员,优先安排低风险短途运输任务,并配备经验丰富的驾驶员跟车指导。出车前,驾驶员需参加简短的风险交底会,由调度员明确本次运输的风险点和防控措施,如 “本次运输路线有 3 处连续弯道,需保持车速不超过 40 公里 / 小时,过弯前鸣笛示意”。

赛为安全 (28).jpg

车辆检查环节要形成标准化流程,驾驶员按照 “外观 - 内饰 - 性能” 的顺序逐项检查:外观包括轮胎(胎压、胎纹、磨损情况)、车灯(近远光灯、转向灯、刹车灯)、车身(有无划痕、货物固定装置是否牢固);内饰检查安全带、灭火器、三角警示牌等安全设施是否齐全有效;性能检查包括制动系统(刹车踏板行程、制动效果)、转向系统(方向盘间隙、转向灵活性)、油液(机油、防冻液、制动液)液位等。检查结果需通过手机 APP 上传至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发现隐患(如轮胎鼓包、刹车异响)必须整改合格后才能发车,杜绝 “带病出车”。

运输中的风险防控需聚焦 “动态监测” 和 “实时干预”,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驾驶员要保持持续的风险感知,在行驶过程中密切关注车辆状态和路况变化,通过车辆仪表盘观察转速、水温、胎压等数据,发现异常(如胎压骤降、水温过高)及时停车检查;留意路面标识和周边环境,遇行人横穿马路、车辆强行变道等突发情况时,提前减速并做好制动准备。长途运输中,驾驶员每 2 小时需进入服务区休息,通过人脸识别系统记录休息时间,避免疲劳驾驶,休息期间可简单检查轮胎温度和货物固定情况,防止因长时间行驶导致轮胎过热或货物松动。

车辆监控系统要发挥实时预警作用,企业安全管理部门通过 GPS 定位和车载视频监控,实时监测车辆行驶速度、路线偏离情况、驾驶员操作行为(如接打电话、闭眼驾驶)。当系统检测到超速(超过路段限速 10%)、长时间未休息等风险行为时,自动向驾驶员手机发送语音提醒,同时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对讲系统进行干预,如 “您已连续驾驶 3 小时,请注意进入前方服务区休息”。对于多次预警仍未改正的驾驶员,调度中心可远程锁车强制休息,待驾驶员状态恢复后再解锁。

货物状态监控需与车辆监控同步,通过在货物上安装位移传感器和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货物是否发生偏移、是否处于适宜的存储环境(如冷链运输)。若传感器检测到货物位移超过安全范围,系统自动报警,驾驶员需在最近的安全区域停车,重新加固货物;对于温湿度敏感货物,当检测数据超出阈值时,及时调整车辆温控系统,避免因货物损坏引发二次风险(如冷冻货物解冻导致车厢内结冰,影响车辆制动)。


运输后的风险防控重点在于 “隐患溯源” 和 “流程优化”,通过复盘总结提升后续运输的安全性。车辆回场后,驾驶员需提交运输过程风险报告,记录本次运输中遇到的异常情况(如路段突发拥堵、车辆轻微异响)、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为后续类似运输任务提供参考。维修人员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重点关注长途行驶后易损耗的部件,如刹车片磨损程度、轮胎花纹内的石子清理、发动机舱内的线路老化情况等,发现隐患立即维修,避免隐患累积。

安全管理部门定期对运输全流程的风险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数据看板呈现不同路线的风险发生率、驾驶员违规行为分布、车辆故障类型等信息,找出高频风险点(如 “某条省道因路面塌陷导致每月 3 起刮擦事故”“某驾驶员连续 3 次因未系安全带被预警”)。针对高频风险点,组织专项整改,如协调相关部门修复路面、对违规驾驶员进行专项培训;同时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如将 “夜间运输时长”“货物重量” 等新发现的影响因素纳入风险等级判定标准,让风险评估更精准。

在隐患排查治理方面,需建立 “全员参与、分级处置” 的机制。驾驶员在日常操作中发现的轻微隐患(如车载灭火器压力不足),可直接通过 APP 上报并申请更换,安全管理部门收到信息后 24 小时内完成处置;安全管理人员在定期检查中发现的一般隐患(如车辆转向灯接触不良),下达整改通知书,由维修部门 3 日内整改完毕;对于重大隐患(如制动系统存在致命缺陷),立即停用涉事车辆,成立专项小组制定整改方案,整改完成后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验收合格方可重新投入运营。

为确保防控体系有效运转,物流企业需强化 “制度 - 技术 - 人员” 的支撑。制度层面,制定《运输全流程风险防控手册》,明确各岗位在风险管控中的职责和操作规范,如调度员需在每日晨会通报高风险运输任务,维修人员需每周提交车辆隐患整改报告;技术层面,引入 AI 视频分析技术,自动识别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如低头看手机、未系安全带),结合电子围栏技术,当车辆驶入高风险区域时自动推送预警信息;人员层面,每月组织风险防控培训,通过模拟运输场景(如 “突遇车辆爆胎如何处置”)让驾驶员掌握应急技巧,对安全管理人员开展风险评估工具使用培训,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此外,物流企业可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风险联防机制,在货物交接环节,与发货方共同检查货物包装和固定情况,确认无安全隐患后签字交接;与收货方约定卸货区域的安全规范,如 “卸货区禁止无关车辆停放”“使用叉车时需有专人指挥”,避免因交接环节的疏忽引发安全事故。同时,加入行业风险信息共享平台,及时获取其他企业的风险案例(如 “某物流公司因忽视桥梁限重标识导致车辆倾覆”),借鉴其整改措施,避免重蹈覆辙。

赛为安全 (29).jpg

FAQs:

问:物流企业在长途运输中,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发现疲劳驾驶风险后应采取哪些干预措施?

答:物流企业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时监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实现精准预警。目前常用的车载视频监控系统配备了 AI 人脸识别功能,能捕捉驾驶员的面部特征,如眨眼频率(正常每分钟 15-20 次,疲劳时降至 5 次以下且眨眼时间延长)、瞳孔变化(疲劳时瞳孔会不自觉放大)、头部姿态(频繁点头、低头或偏向一侧)等,系统通过算法分析这些数据,当判定为疲劳状态时,立即触发预警。

另一种技术是方向盘传感器,能记录驾驶员的操作频率和力度,疲劳状态下驾驶员往往会出现方向盘操控不稳(如频繁小幅修正方向)、握力减弱等情况,传感器将这些数据传输至监控平台,辅助判断疲劳程度。部分企业还会为驾驶员配备智能手环,监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当心率持续低于正常范围或血氧下降时,同步向车载系统发送疲劳信号。

发现疲劳驾驶风险后,干预措施需分级实施。一级干预为系统自动提醒,车载终端发出 “请集中注意力” 的语音提示,同时仪表盘亮起警示灯,座椅轻微震动,通过多感官刺激唤醒驾驶员;二级干预为人工介入,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对讲系统与驾驶员沟通,确认其状态,如 “检测到您有疲劳迹象,前方 5 公里有服务区,建议进入休息 20 分钟”;三级干预为强制休息,若驾驶员拒绝休息或疲劳状态持续加重,系统远程限制车辆最高时速(如降至 40 公里 / 小时),并规划最近的服务区路线,若仍不配合,可远程锁车,待驾驶员休息并通过人脸识别验证状态恢复后,方可解锁车辆继续行驶。

同时,企业可在服务区设置驾驶员休息点,提供舒适的座椅和简单的餐饮,鼓励驾驶员主动休息;对严格遵守休息制度的驾驶员给予积分奖励,积分可兑换假期或奖金,从正向引导减少疲劳驾驶风险。通过技术监测与分级干预相结合,能有效降低长途运输中因疲劳驾驶引发的事故概率。


问:物流企业运输易碎品或超限货物时,如何在运输全流程中管控货物导致的安全风险,避免因货物问题引发交通事故?

答:运输易碎品或超限货物时,需从货物包装、车辆适配、行驶管控三个环节构建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在货物包装环节,易碎品需采用多层缓冲材料(如泡沫、气泡膜)包裹,外包装使用抗压木箱或金属框架,箱内填充缓冲物防止货物晃动,同时在外包装标注 “易碎”“向上” 等标识,提醒装卸人员轻拿轻放;超限货物(如超长、超宽、超高)需提前测量尺寸,定制专用固定支架,确保货物重心与车辆承重中心重合,避免因重心偏移导致车辆行驶中倾斜。

车辆适配要满足货物运输的特殊需求,运输易碎品的车辆需配备独立悬挂系统,减少行驶中的颠簸;车厢内安装防震装置(如弹簧缓冲垫),降低路面不平对货物的冲击。超限货物运输需使用专用挂车,挂车轮胎需选用加强型,承载能力比普通轮胎高 20% 以上;安装醒目的警示标识(如车身两侧粘贴反光条、尾部悬挂警示灯),提醒其他车辆注意避让。出车前,驾驶员需与装卸人员共同检查货物固定情况,使用钢丝绳或紧固带加固,确保货物在车辆制动或转弯时不会移位,加固点间距不超过 1.5 米,且每个加固点的拉力需达到规定标准(如钢丝绳拉力不低于 5 吨)。

行驶管控环节要针对货物特性调整驾驶操作,运输易碎品时,驾驶员需保持匀速行驶,避免急加速、急刹车,通过减速带或坑洼路段时,车速控制在 10 公里 / 小时以内,减少货物震动;遇弯道时,提前减速至 20 公里 / 小时以下,缓慢转向,防止货物因离心力发生碰撞。超限货物运输需严格按照审批路线行驶,避开桥梁、隧道、限高杆等限制区域;行驶过程中保持与前车的距离为普通货物运输的 2 倍以上,避免跟车过近导致急刹;夜间行驶时,每 30 分钟停车检查一次货物固定情况和警示标识完好性,确保其他车辆能清晰识别。

若运输过程中发现货物有松动迹象(如听到货物碰撞声、车辆行驶中出现异响),驾驶员需立即在应急车道或服务区停车,重新加固货物,检查包装是否破损,必要时更换缓冲材料;若货物已损坏且可能影响行车安全(如液体泄漏导致车厢湿滑),需联系调度中心,安排就近的仓库临时存放,更换车辆后再继续运输,避免因货物问题引发车辆失控等更严重的安全事故。

赛为安全 (10).jpg

问:物流企业在运输流程中,如何将货物装卸环节的安全风险纳入双重预防机制,具体有哪些管控措施?

答:将货物装卸环节的安全风险纳入双重预防机制,需从 “风险辨识 - 管控措施 - 隐患排查” 三个层面入手,确保装卸过程安全有序。首先要全面辨识装卸环节的风险点,包括人员操作风险(如装卸工未规范使用叉车、徒手搬运重物导致扭伤)、货物风险(如货物堆放不稳坍塌、易碎品野蛮装卸损坏)、设备风险(如叉车制动失灵、传送带卡顿)、环境风险(如雨天装卸区地面湿滑、夜间照明不足)等,按风险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划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三个等级,例如 “叉车超载导致侧翻” 为重大风险,“货物轻微磕碰” 为一般风险。

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对于重大风险,需采取 “强制防控” 措施,如叉车作业时必须配备安全员全程监护,设置物理隔离区(如护栏)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叉车驾驶员需持特种作业证上岗,且每季度参加实操考核,考核不合格者暂停作业资格。对于较大风险,实施 “流程管控”,如货物装卸前,仓管员与驾驶员共同核对货物清单,确认货物重量、尺寸与车辆承载能力匹配;装卸过程中遵循 “重不压轻、大不压小” 的堆放原则,每层货物之间放置防滑垫,高度不超过车辆护栏,超限货物需单独制定装卸方案并经安全部门审批。

设备风险管控要形成 “日常检查 + 定期维护” 制度,叉车每日使用前检查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货叉升降功能,发现漏油、异响等问题立即停用报修;传送带每周检查链条松紧度和电机运行状态,清理传送带上的杂物,避免卡阻。环境风险管控需改善作业条件,装卸区铺设防滑地砖,安装足够亮度的照明设备(照度不低于 50 勒克斯),雨天配备防滑垫和遮雨棚,冬季寒冷地区在地面铺设融雪剂防止结冰。

隐患排查需覆盖装卸全流程,装卸工在作业前检查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滑鞋、手套)是否完好;仓管员每小时巡查一次装卸现场,纠正违规操作(如叉车超速行驶、货物堆放倾斜);安全管理人员每日抽查装卸记录(如叉车使用登记、货物验收单),发现 “无记录作业”“验收单填写不规范” 等问题时,追溯责任并要求整改。对排查出的隐患,按 “整改责任人 - 整改时限 - 验证标准” 的要求闭环管理,如 “叉车货叉磨损超标” 需由维修员当日更换,更换后由安全员现场测试货叉承重能力,确认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此外,通过培训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对装卸工开展 “正确使用起重设备”“货物捆绑技巧” 等实操培训;对驾驶员培训 “货物装卸时的车辆固定方法”(如拉紧手刹、放置轮挡),避免车辆溜车;对管理人员培训 “风险分级标准和应急处置流程”,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有效落地。通过这些措施,将装卸环节的风险纳入双重预防机制的管控范围,与运输环节的风险防控形成衔接,构成完整的安全链条。


问:物流企业运输全流程中,如何处理突发的道路交通安全事件(如车辆故障、交通事故),确保风险不扩散?

答:物流企业处理运输全流程中的突发道路交通安全事件,需建立 “快速响应 - 现场处置 - 后续跟进” 的闭环机制,防止风险扩散。当发生车辆故障(如爆胎、发动机熄火)或交通事故时,驾驶员首要任务是确保人员安全,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车辆移至应急车道或路边安全区域(若无法移动,在来车方向 150 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组织车内人员撤离至护栏外等安全地带,远离车流和故障车辆,避免二次事故。

快速响应阶段要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作用,驾驶员通过企业 APP 一键上报事件类型(如 “单方事故”“轮胎爆胎”)、位置、人员伤亡情况,系统自动推送附近的救援资源(如合作维修厂、交警部门联系方式),同时通知调度中心和安全管理部门。调度中心接到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分级处理:轻微故障(如轮胎漏气)协调就近维修人员携带工具赶赴现场;重大事故(如车辆碰撞、人员受伤)联系救护车和交警,同时安排备用车辆接力运输货物,减少对运输时效的影响。

现场处置需遵循 “先控险、后处置” 的原则。车辆故障时,驾驶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尝试初步排查,如轮胎爆胎可自行更换备胎(需提前培训更换技能),若涉及发动机、制动系统等复杂故障,等待专业维修人员到场,切勿擅自拆解。交通事故时,保护现场不被破坏,用手机拍摄事故现场照片(包括车辆位置、碰撞点、路面痕迹),与对方驾驶员交换信息(车牌号、联系方式、保险单号),但不随意签署责任认定书,等待交警到场处理;若有人员受伤,优先协助救治,避免因争执耽误救援时间。

货物安全是现场处置的重要环节,驾驶员需检查货物是否因车辆故障或碰撞发生移位、泄漏,若为普通货物,重新加固防止掉落;若为危险品,立即查看包装是否破损,如发生泄漏,根据危险品特性采取应急措施(如用沙土覆盖泄漏的腐蚀性液体),同时疏散周边人员并拨打危险品应急救援电话,等待专业人员处理,切勿自行清理。

后续跟进阶段要防止风险延伸,事件处理完毕后,驾驶员提交详细的事件报告,说明原因、处置过程和经验教训;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复盘分析,若为车辆故障,追溯维修记录,检查是否因保养不到位导致;若为交通事故,分析驾驶员操作是否合规、路线规划是否存在盲区,针对性优化防控措施(如加强某类车型的保养频次、调整高风险路段的运输计划)。同时,安抚涉事驾驶员情绪,必要时安排心理疏导,避免因事件阴影影响后续驾驶状态。通过快速响应控制事态、科学处置减少损失、复盘总结优化流程,确保突发安全事件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不向其他环节扩散。

赛为安全 (41).jpg

问:物流企业如何评估运输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的有效性,评估结果如何用于优化体系?

答:物流企业评估运输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的有效性,需从 “过程指标” 和 “结果指标” 两个维度构建评估体系,确保评估全面客观。过程指标聚焦体系运行的规范性,包括风险评估覆盖率(如 “是否所有运输路线都完成风险评估”)、隐患整改率(“排查出的隐患中已完成整改的比例”)、培训达标率(“驾驶员风险防控培训考核合格人数占比”)、设备检查频次(“叉车每日检查的执行率”)等,这些指标能反映体系是否按既定流程运转,例如隐患整改率低于 80% 说明闭环管理存在漏洞。

结果指标关注体系运行的实际效果,包括事故发生率(“每百万公里运输的事故次数”)、损失金额(“因安全事件导致的货物损失、车辆维修费用总和”)、违章次数(“驾驶员年度交通违章总次数”)、客户投诉率(“因货物损坏或延误引发的安全相关投诉占比”)等,结果指标直接体现风险防控的成效,如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 20%,说明体系运行有效。

评估方法可采用 “数据统计 + 现场核查” 相结合的方式,每月通过安全管理系统自动统计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生成评估报表;每季度由安全管理部门牵头,联合调度、维修、装卸等部门开展现场核查,抽查运输记录、隐患整改档案、驾驶员培训记录等,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如 “现场检查发现某条路线的风险评估表未更新,与系统显示的‘100% 完成’不符” 时,需修正指标数据并追溯责任。

评估结果用于优化体系时,需针对不同等级的问题采取差异化措施。对于 “指标达标但存在潜在风险” 的情况(如隐患整改率 100% 但重复出现同类隐患),分析根源并优化防控措施,如 “轮胎鼓包隐患反复出现” 可能是因为采购的轮胎质量不达标,需更换供应商并加强入库检测。对于 “指标未达标” 的情况(如事故发生率超标),启动专项整改,成立小组分析原因,若因 “夜间运输风险评估不足”,则完善夜间运输的风险指标(如增加灯光检查项、降低最高时速);若因驾驶员应急技能不足,增加模拟夜间爆胎的实操培训。

对于评估中发现的体系设计缺陷(如 “未将新能源车辆的电池故障风险纳入评估范围”),需修订风险评估模型,补充相关风险点和管控措施;对于流程冗余的环节(如 “车辆检查项目过多导致驾驶员敷衍了事”),精简非关键项,保留核心检查内容,提高执行效率。同时,将评估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挂钩,对连续 3 个月指标达标的部门给予奖励,对指标未达标的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督促其落实优化措施。通过 “评估 - 分析 - 优化 - 再评估” 的循环,持续提升运输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的有效性,让双重预防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