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城市公交驾驶员群体开展机动车驾驶人员安全教育
城市公交作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上下客高峰期(如早晚通勤时段、学校上下学时段)是运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此时段站台人流密集、乘客出行需求集中,易出现乘客拥挤推搡、上下车秩序混乱、车门夹人夹物、车辆延误等问题,若公交驾驶员缺乏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技巧,不仅可能引发乘客受伤、舆情投诉等风险,还会影响线路整体运营效率。因此,面向城市公交驾驶员群体开展专项机动车驾驶人员安全教育,系统讲解上下客高峰期的安全管理要点,帮助其建立 “预判风险、规范引导、高效处置” 的安全管理思维,对保障乘客安全、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从城市公交驾驶员的工作实际来看,上下客高峰期的安全管理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 “人流管控难”,站台乘客数量远超平时,部分乘客为赶时间忽视排队秩序,易导致上下车拥堵;二是 “时间压力大”,高峰期需严格遵守运营时刻表,若因上下客延误可能引发后续班次连锁延误;三是 “风险点密集”,乘客携带物品多样(如行李箱、婴儿车、大件包裹)、特殊群体乘客(老人、儿童、孕妇、残障人士)占比升高,且站台周边社会车辆、非机动车通行频繁,安全风险相互叠加。这些挑战需要通过专项安全教育逐一破解,帮助驾驶员全面掌握上下客高峰期的安全管理技巧。
一、上下客高峰期的风险预判:提前识别潜在安全隐患
安全管理的核心是 “提前预防”,培训需帮助城市公交驾驶员建立 “站台 - 乘客 - 环境” 多维度风险预判体系,通过观察站台人流、乘客行为、周边环境,提前识别上下客过程中的潜在隐患,为后续规范管理预留应对时间。
(一)站台人流与乘客特征风险预判
培训中首先指导驾驶员掌握 “站台人流密度与风险等级” 的对应关系,通过视觉观察快速判断安全隐患:
人流密度风险:若站台乘客数量超过站台容量的 1.5 倍(如标准站台容纳 50 人,实际聚集 80 人以上),或乘客在站台边缘排队、延伸至机动车道,需预判上下客时易出现拥挤推搡,需提前减速停靠,准备引导;若站台出现 “潮汐式人流”(如地铁口、写字楼周边站台,短时间内大量乘客集中到达),需预判上车时间延长,需及时与调度中心沟通,调整后续发车计划,避免延误。
乘客行为风险:观察乘客是否有 “抢上抢下” 行为(如车辆未停稳便涌向车门、下车乘客未完全下车便有乘客上车),这类行为易导致车门夹人夹物;若发现乘客携带大件行李(如超过 50cm 的行李箱)、婴儿车或易碎物品,需预判其上下车速度慢,且易在车门处停留,可能堵塞通道;若老年乘客、孕妇单独乘车且无家人陪同,需预判其上下车时可能需要辅助,且在拥挤环境中易摔倒。
特殊时段风险:早晚通勤高峰期(7:00-9:00、17:00-19:00),乘客多为上班族,时间敏感度高,易出现焦虑、急躁情绪,可能因座位、拥挤问题引发冲突;学校上下学时段(7:30-8:30、16:30-17:30),儿童乘客占比高,易出现追逐打闹、随意触碰车内设备(如紧急制动按钮)等行为,需重点关注。
(二)车辆与环境风险预判
除乘客与站台因素外,车辆状态与周边环境也会影响上下客安全,培训需指导驾驶员关注两类风险:
车辆状态风险:上下客前需快速检查车门系统(如车门开关是否顺畅、门沿胶条是否完好),若发现车门存在异响、开关延迟,需预判可能出现车门夹人或无法正常关闭,需提前告知乘客注意安全,必要时临时关闭故障车门;检查车内扶手、座椅是否稳固,若有松动部件,需提醒乘客避免倚靠,防止拥挤时部件脱落伤人;确认车内监控设备(如车门区域摄像头)正常工作,便于后续追溯异常情况。
周边环境风险:停靠站台时,需观察站台周边是否有社会车辆违规停放(如占用公交专用道、停靠在站台前方),这类车辆会阻碍乘客上下车,且易与公交发生刮擦;若站台附近有非机动车(如电动车、自行车)穿行,需预判可能出现非机动车与上下车乘客碰撞,需提前鸣笛示意,提醒非机动车避让;遇到恶劣天气(如暴雨、大雪),需观察站台是否有积水、积雪,若有需提醒乘客注意脚下湿滑,避免摔倒。
二、上下客高峰期的安全管理核心技巧:规范引导与高效处置
针对上下客高峰期 “人多、事杂、时间紧” 的特点,培训需围绕 “秩序引导、特殊群体关怀、应急处理” 三大核心,讲解适配公交场景的安全管理技巧,帮助驾驶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上下客效率。
(一)上车秩序管理:引导排队与安全检查
上车环节是避免拥挤、防止事故的关键,培训需指导驾驶员掌握 “三步引导法”,规范上车秩序:
停靠与提示:车辆需精准停靠在站台指定区域(车头对齐站台标识,车门与站台边缘距离不超过 30cm),避免乘客跨大步上下车;停靠后开启车门,通过车内广播循环播放 “请乘客有序排队,先下后上,注意脚下安全”,同时口头提醒 “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请从后门上车(若公交支持前后门同时上下车),请为老人、孕妇、残障人士让座”,引导乘客分流。
拥挤管控:若站台乘客较多,需观察上车人流,若发现乘客拥挤在车门处,需及时口头制止 “请大家不要拥挤,排队上车,确保安全”,必要时起身至车门处,用手轻轻疏导人流,避免乘客相互推搡;对携带大件行李、婴儿车的乘客,需协助其将行李或婴儿车搬上车,放置在车内指定区域(如后门附近的宽敞空间),并提醒周边乘客注意避让,防止行李滑动。
安全检查:上车过程中需重点关注车门区域,若发现乘客衣物、背包被车门夹住,需立即按下车门控制按钮,打开车门释放物品,避免强行关闭车门导致乘客受伤;若有儿童单独上车,需确认其是否有家人陪同,若为无人陪同儿童,需询问其目的地,提醒其在车内坐稳,避免随意走动;对携带可疑物品(如易燃易爆物品、管制刀具)的乘客,需按规定进行询问,若确认存在安全隐患,需拒绝其乘车,并联系站台工作人员或警方处理。
(二)下车秩序管理:提示与协助并重
下车环节易因乘客匆忙导致遗漏物品、摔倒等问题,培训需指导驾驶员掌握 “双重保障” 技巧:
提前提示与观察:车辆到达站台前 30 米,通过广播提醒 “前方 XX 站,请下车的乘客提前做好准备,携带好个人物品”;停靠站台后,先观察下车通道是否畅通(如是否有乘客堵塞车门、行李阻挡通道),若有需提醒 “请下车的乘客往车门处移动,不要在通道内停留”,确保下车通道顺畅。
协助与确认:对老年乘客、行动不便的乘客,需口头提醒 “请慢慢下车,注意脚下台阶”,必要时通过车内后视镜观察其下车状态,若发现乘客站立不稳,需及时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对携带婴儿车、轮椅的乘客,需协助其将设备平稳推下站台,避免设备倾斜导致乘客或婴儿摔倒;所有乘客下车后,需快速扫视车内(尤其是座位下方、扶手旁),确认是否有乘客遗留物品,若有需及时捡起,通过广播或调度中心联系失主。
(三)特殊群体关怀:优先保障与个性化协助
上下客高峰期特殊群体乘客的安全更易受威胁,培训需强调 “优先关怀” 原则,提供个性化协助:
老年乘客与孕妇:看到老年乘客、孕妇在站台候车时,需提前停靠,待其走到车门处再开启车门;上车时提醒周边乘客 “请为老年乘客 / 孕妇让个座,谢谢配合”,若车内无空座,需询问是否有乘客愿意临时起身;下车时需等待其完全下车后再关闭车门,避免因乘客行动缓慢导致车门夹人。
残障乘客:若公交配备无障碍设施(如轮椅坡道、无障碍扶手),需协助残障乘客使用设施上车,将轮椅固定在车内无障碍区域(如使用安全带固定轮椅),并提醒周边乘客避免碰撞轮椅;若站台无无障碍设施,需询问残障乘客是否需要帮助,必要时呼叫站台工作人员共同协助;下车时需确保轮椅坡道平稳放下,避免坡道倾斜导致意外。
儿童乘客:学校上下学时段,需提醒儿童乘客 “请不要在车内追逐打闹,不要触碰紧急制动按钮和车门开关”,若发现儿童单独乘车且情绪紧张,需轻声安抚,询问其家长联系方式,告知家长车辆到达时间;下车时需确认儿童是否有家人在站台等候,若无人等候,需暂时留住儿童,联系调度中心或警方,确保儿童安全交接。
(四)效率提升技巧:平衡安全与时效
上下客高峰期需在安全与时效间找到平衡,培训需提供两类效率提升技巧:
分流上车:若公交支持前后门同时上下车(如配备刷卡机或扫码设备),需通过广播引导 “前门上车的乘客请刷卡 / 扫码,后门上车的乘客请主动刷卡 / 扫码,不要拥挤”,避免所有乘客集中在前门上车;对客流量极大的站台(如地铁换乘站),可与站台工作人员配合,引导乘客分批次上车(如先上后半车厢乘客,再上前半车厢乘客),减少车门拥堵。
灵活调整:若某站台乘客过多,预计上车时间较长,需及时通过车载终端向调度中心反馈 “XX 站台乘客较多,预计延误 2 分钟”,便于调度中心调整后续班次;若发现后续站台无乘客候车,可适当缩短当前站台停留时间,避免整体运营延误;遇到乘客因拥挤发生争执时,需快速上前调解 “请大家相互理解,高峰期乘车难免拥挤,注意安全第一”,避免争执升级导致延误。
三、上下客高峰期的应急处理:快速响应与风险化解
即使做好秩序引导,上下客高峰期仍可能出现突发状况,如车门夹人夹物、乘客摔倒、突发疾病等。培训需围绕 “快速反应、优先保人、减少影响” 核心目标,讲解常见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流程,帮助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规范操作。
(一)车门夹人夹物的应急处理
车门夹人夹物是上下客高峰期最常见的突发状况,培训需指导驾驶员按 “四步处理法” 操作:
立即停车与开门:发现车门夹人或夹物后,需立即按下车门控制按钮,开启车门,避免继续关闭车门导致乘客受伤或物品损坏;若车门因夹物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开启,需立即开启应急车门(如使用应急扳手打开车门),确保乘客或物品脱离车门。
检查与安抚:车门开启后,第一时间检查被夹乘客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有皮肤擦伤、肢体疼痛),若伤势轻微,需安抚乘客情绪 “非常抱歉,刚才不小心夹到您,您是否需要休息一下”;若乘客伤势较重(如出现出血、肢体无法活动),需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同时联系调度中心报备情况,等待急救人员到场。
处理物品与设备:若夹到乘客物品(如背包、手机),需检查物品是否损坏,若有损坏需记录乘客联系方式,协助乘客联系公交公司客服处理赔偿事宜;若因夹物导致车门故障,需临时关闭故障车门,通过广播告知乘客 “当前车门故障,请从其他车门上下车”,并在到达终点站后联系维修人员检修。
恢复运营与记录:确认乘客安全、物品处理完毕后,关闭车门恢复运营;运营结束后,需在行车日志中记录车门夹人夹物的时间、地点、乘客情况及处理过程,便于后续复盘改进。
(二)乘客摔倒与突发疾病的应急处理
上下客高峰期乘客拥挤易导致摔倒,部分乘客可能因疲劳、疾病突发身体不适,培训需讲解两类状况的处理流程:
乘客摔倒处理:若发现乘客在上下车或车内拥挤时摔倒,需立即按下紧急制动按钮(若车辆正在行驶),停车后开启双闪灯,快速下车查看乘客情况;若乘客意识清醒,需询问其是否能自行起身,若能则协助其到座位上休息,检查是否有受伤;若乘客无法起身或意识模糊,需避免随意移动乘客(防止加重伤势),立即拨打 120,同时疏散周边乘客,为乘客留出通风空间,等待急救人员到场;若车内有其他乘客具备急救知识,可请求其协助进行简单处理(如止血、包扎)。
突发疾病处理:若乘客突发疾病(如晕车、心脏病发作、低血糖),需立即停车,开启车内通风设备,将乘客转移至车内宽敞区域(如前排座位);若乘客随身携带药品(如速效救心丸),需协助其服用药品;若病情严重(如乘客失去意识、呼吸困难),需立即拨打 120,告知急救人员乘客症状、车辆位置(如 “XX 路公交在 XX 站台附近”),同时联系调度中心,请求安排其他车辆接载剩余乘客,避免延误急救时间;待急救人员到场后,协助其将乘客抬上救护车,并提供乘客相关信息(如从监控中获取的乘客上车地点、时间),便于后续联系家属。
(三)乘客冲突与舆情应对
上下客高峰期乘客易因拥挤、座位、物品损坏等问题发生冲突,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舆情,培训需指导驾驶员掌握 “冷静调解 + 规范记录” 技巧:
冲突制止与调解:发现乘客发生争执或肢体冲突时,需立即停车,起身至冲突现场,用平和语气制止 “请大家冷静一下,有问题可以慢慢说,不要动手”,避免偏袒任何一方;待双方情绪稳定后,询问冲突原因,若为小事(如不小心碰撞、拥挤时踩到脚),可引导双方相互道歉,化解矛盾;若冲突涉及物品损坏、人身伤害,需告知双方 “请不要离开,我会联系警方处理,通过车内监控还原事实”,避免双方自行协商无果后引发后续投诉。
舆情应对与记录:若冲突被其他乘客拍摄视频、拍照,需告知乘客 “我们会依法依规处理,感谢大家监督,但请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避免引发不实舆情;处理完毕后,需在行车日志中详细记录冲突时间、原因、参与人员、处理结果,同时保存车内监控录像,便于后续应对公交公司核查或警方调查;若冲突引发乘客投诉,需配合公交公司客服部门提供相关证据,协助解决投诉。
四、培训形式与效果巩固:贴合公交驾驶员需求
城市公交驾驶员工作节奏快、运营任务重,培训需采用 “碎片化、场景化、实操化” 的形式,同时建立长效跟踪机制,确保驾驶员能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掌握上下客高峰期的安全管理技巧。
(一)“场景模拟 + 现场实操” 培训形式
场景模拟培训:搭建与实际公交站台一致的模拟场景(如设置模拟站台、安排人员扮演不同类型乘客,包括老年乘客、孕妇、儿童、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模拟上下客高峰期的拥挤场景,让驾驶员练习秩序引导、特殊群体协助、应急处理等操作;教练在旁观察,及时纠正不当操作(如引导语不清晰、未关注特殊群体),帮助驾驶员熟悉安全管理流程。
现场实操培训:组织驾驶员在早晚高峰期前往客流量大的站台(如地铁口、商业中心周边站台),由资深驾驶员或公交公司安全管理人员现场指导,讲解实际站台的风险点(如哪个位置易出现拥挤、哪个时段特殊群体乘客多),让驾驶员在真实场景中练习上下客管理技巧;针对实操中出现的问题(如车门夹物、乘客冲突),现场分析原因,提供改进方法,提升驾驶员的实战能力。
(二)“考核 + 跟踪” 效果保障机制
为确保培训效果,建立 “培训考核 + 日常跟踪” 双重机制:
培训考核: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理论考核通过答题形式,考查驾驶员对上下客风险预判、安全管理技巧、应急处理流程的掌握程度(满分 100 分,85 分以上为合格);实操考核在模拟场景中进行,考查驾驶员引导乘客上下车、协助特殊群体、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由考核小组(包括资深驾驶员、安全管理人员、站台工作人员)根据操作规范性、安全性、乘客满意度评分(满分 100 分,90 分以上为合格),考核不合格的驾驶员需参加二次培训,直至考核合格。
日常跟踪:公交公司通过车载监控、行车日志、乘客投诉数据,定期分析驾驶员在上下客高峰期的安全管理表现,如是否有车门夹人记录、乘客投诉率、特殊群体关怀情况等;每月组织一次 “安全例会”,总结近期上下客高峰期的安全问题,分享优秀驾驶员的管理经验(如如何快速疏导拥挤人流、如何有效调解乘客冲突),针对共性问题(如某站台频繁出现车门夹人)制定改进方案(如优化站台标识、调整车辆停靠位置);每季度组织一次 “复训”,结合最新的公交安全管理要求(如新增的无障碍设施使用规范)和实际案例,更新培训内容,确保驾驶员的安全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同类文章排行
- 面向城市公交驾驶员群体开展机动车驾驶人员安全教育
- 城市公交系统工作人员汽车安全知识培训:聚焦防御性驾驶与复杂路况应急处理
- 物流运输行业从业者开展汽车安全知识培训:助力提升长途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应对能力
- 新手摩托车安驾培训:车辆平衡控制与路况适配的油刹配合
- 夜间摩托车安驾培训讲解的灯光调节与对向车辆灯光应对及视线保持方法
- 恶劣天气摩托车安驾培训包含的防滑措施与车速控制及刹车使用技巧
- 山区道路摩托车安驾培训:弯道倾斜角度控制与视线引导方法训练
- 长途摩旅摩托车安驾培训涉及的高速公路骑行与应急车道使用规范要点
- 城市通勤摩托车安驾培训中关于复杂路口信号灯观察与转向时机选择技巧
- 特种车辆驾驶员安全教育:作业环境风险识别与预防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