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项目人员如何通过企业员工交通安全培训规避工地往返的交通风险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11-25

建筑企业项目人员的工地往返途中,是交通安全风险的高发时段。不同于普通通勤,项目人员的往返场景更具特殊性:早出晚归常遭遇恶劣天气或低能见度环境,部分工地位于城郊或偏远区域,沿途道路等级低、岔路口多、交通设施不完善,往返工具涵盖私家车、工地班车、电动车甚至摩托车等多种类型,加之项目人员常因赶工期出现疲劳赶路、超速等行为,进一步放大了风险。企业员工交通安全培训作为风险防控的核心抓手,若能精准对接项目人员的往返场景需求,从意识强化、知识普及、技能提升到习惯养成形成闭环,就能有效降低往返途中的事故发生率,为项目人员的生命安全和项目的顺利推进筑牢防线。

防御性驾驶168 (10).jpg

筑牢安全意识根基,是规避往返风险的首要前提。建筑企业的交通安全培训需打破“形式化宣讲”的误区,针对项目人员“重施工安全、轻通勤安全”的认知偏差,构建“场景化警示+责任绑定”的意识培育体系。培训中可采用“身边案例复盘”的方式,选取本地建筑行业项目人员往返途中的真实事故案例,如某项目管理人员雨天驾车赶往工地时,因未降低车速在乡村岔路口与电动车相撞,或某施工班组人员乘坐无资质班车返程时发生侧翻事故等,通过视频回放、现场还原图、事故责任分析等形式,让项目人员直观感受“一次疏忽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同时,将往返交通安全与个人绩效、项目安全考核挂钩,在培训中明确“个人是往返安全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对自身安全负责,乘坐班车时还要监督驾驶员的违规行为,自驾时要遵守企业制定的“往返安全公约”,从思想上摒弃“侥幸心理”,树立“安全通勤无小事”的理念。


精准普及场景化知识,让项目人员掌握风险识别方法。项目人员往返途中的风险因交通方式、路线、时段不同而存在差异,培训需“分类拆解、精准覆盖”,避免“一刀切”的知识灌输。针对自驾通勤的项目人员,重点培训“车辆预检+路线规划+特殊路况应对”知识:车辆预检部分明确“每日三查”要点,即出发前检查轮胎胎压(尤其冬季低温易导致胎压下降)、制动系统、灯光系统,避免因车辆故障在偏远路段抛锚;路线规划部分引导使用实时导航,提前了解往返路线的施工路段、急弯、陡坡等风险点,避开早晚高峰的拥堵路段,同时掌握“备用路线”,防止因主路突发事故陷入被动;特殊路况应对部分细化雨天、雾天、夜间的行车技巧,如雨天途经工地周边泥泞路段时,要减速慢行避免车轮打滑,雾天能见度低于50米时开启雾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保持足够安全距离。


对于乘坐工地班车的项目人员,培训核心是“规范乘车+风险预警”:明确“禁止超载、禁止携带危险品、系好安全带”等乘车规范,同时教项目人员识别班车的安全隐患,如驾驶员是否存在疲劳驾驶、超速、接打手机等行为,车辆是否定期检修、安全锤和灭火器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向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反馈。针对骑行电动车、摩托车的项目人员,重点强化“防护装备+合规行驶”知识,强调必须佩戴安全头盔,冬季穿戴防风保暖装备时避免遮挡视线,行驶中遵守交通规则,不逆行、不闯红灯,途经工地门口等车辆密集区域时提前减速,注意避让工程车辆。此外,培训中还需普及“应急自救知识”,如发生轻微交通事故时的处理流程、受伤后的简易止血方法、如何正确拨打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确保项目人员在突发情况时能冷静应对。


强化实操技能训练,提升风险处置能力。交通安全培训不能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需结合项目人员的往返场景开展实操训练,让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对于自驾人员,可组织“模拟场景实操”活动,在封闭场地设置工地周边常见的“岔路口突发行人横穿”“工程车辆临时占道”“雨天路面打滑”等模拟场景,训练项目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如遇到行人横穿时如何平稳制动,发现工程车辆占道时如何安全避让。同时邀请交警或资深驾驶教练现场指导,纠正项目人员的不良驾驶习惯,如超车时不观察后视镜、转弯时不打转向灯等。


针对班车驾驶员,企业需开展专项培训,重点训练“复杂路况驾驶+应急处置”技能,如在积雪路面如何平稳起步和停车,遇到车辆侧滑时如何操作,以及班车突发故障时如何组织人员安全疏散。对于骑行人员,可通过“安全骑行演示”的方式,由安全员示范正确的转弯、变道动作,讲解冬季骑行时如何应对路面结冰,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摔倒。此外,培训中可组织“应急演练”,模拟班车在往返途中发生爆胎、碰撞等事故,让项目人员熟悉安全疏散流程,掌握安全锤的使用方法,提升协同应对能力。


完善培训保障机制,推动安全习惯养成。一次培训难以形成持久效果,建筑企业需建立“长效化培训+常态化监督”机制,让交通安全融入项目人员的日常工作。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线下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培训,结合季节变化更新内容,如冬季重点培训冰雪路况应对,夏季重点培训雨天行车和防暑知识;线上开发“交通安全微课堂”,上传短视频、答题题库等内容,方便项目人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同时通过线上答题考核检验学习效果。


在监督管理方面,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可联合项目负责人,对项目人员的往返安全情况进行常态化检查,如抽查班车的运行记录和检修报告,在工地门口设置“安全检查岗”,提醒骑行人员佩戴安全头盔,对自驾人员的车辆进行不定期安全排查。同时建立“安全激励机制”,对遵守往返安全规定的项目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人员进行约谈和再培训,形成“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良好氛围。此外,企业还需关注项目人员的身心状态,在培训中强调“疲劳驾驶的危害”,提醒项目人员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因赶工期熬夜后疲劳赶路,从多维度保障往返安全。

建筑企业项目人员的工地往返安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意识强化—知识普及—技能提升—习惯养成”的交通安全培训体系,精准对接项目人员的往返场景需求,不仅能有效规避交通风险,保障项目人员的生命安全,还能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企业需将交通安全培训落到实处,让每一位项目人员都成为“安全通勤的践行者”,共同筑牢工地往返的安全防线。


常见问题解答(FAQs)

问题1:建筑企业中,项目管理人员因经常跨多个工地巡查,往返路线不固定且多为偏远路段,这类人员的交通安全培训应如何突出针对性?

针对跨工地巡查的项目管理人员,交通安全培训需围绕“路线不确定性、路段复杂性、应急场景多样性”三大核心特点设计,突出“动态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首先,在培训内容上增加“动态路线规划与风险预判”模块,教管理人员使用具备“实时路况+风险预警”功能的导航工具,如提前标注各工地之间的高危路段(如无信号灯岔路口、傍山险路、施工临时便道),出发前通过导航和企业安全群获取路段最新信息,如某路段是否因降雨出现塌方、是否有临时交通管制等。同时培训“临时停靠安全规范”,因巡查中需频繁临时停车查看工地,需明确停靠要点:选择视野开阔、路面坚实的区域,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在来车方向50-150米处放置警示标志(尤其在夜间或恶劣天气),避免在弯道、陡坡、视线盲区停车。

其次,强化“偏远路段应急处置”培训,这类路段普遍存在救援难度大的问题,需教管理人员掌握“自救+求救”的完整流程。自救方面,培训车辆突发故障(如爆胎、熄火)时的处置方法,如爆胎后保持方向盘稳定,缓慢减速至安全区域停靠,同时携带简易维修工具(如备胎、千斤顶)并掌握基础更换技巧;求救方面,明确“紧急联络机制”,将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电话、就近工地负责人电话、当地交警和救援电话存储在手机快捷拨号中,同时学会使用手机定位功能,在无信号区域可借助工地配备的卫星电话求救。此外,培训中需加入“个人防护装备携带”要求,如随车配备反光背心、应急手电筒、保暖衣物、饮用水和急救包,应对偏远路段可能出现的长时间等待救援情况。

最后,采用“定制化实操训练”模式,组织管理人员在模拟偏远路段的场地进行实操,设置“突发行人横穿”“工程车辆临时占道”“雨天路面打滑”等场景,训练应急反应能力。同时建立“巡查安全报备制度”,要求管理人员出发前向项目负责人报备巡查路线和预计返回时间,每到达一个工地后进行安全签到,未按时返回时企业安全部门及时联系,形成“全程闭环管理”。通过这些针对性措施,解决跨工地巡查中路线不固定带来的安全隐患。


问题2:工地施工班组人员多为外地务工人员,部分人安全意识薄弱,甚至存在无证驾驶电动车、酒后骑车往返工地的情况,企业应如何通过培训和管理纠正这些问题?

针对务工人员的交通安全问题,需采用“意识唤醒+规范约束+便捷保障”相结合的培训管理模式,打破“说教式”培训的局限。首先,在培训形式上贴近务工人员的认知习惯,采用“方言讲解+图文漫画+事故短视频”的方式,将生硬的安全规定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如用漫画展示“无证驾驶电动车的处罚后果”“酒后骑车的视线模糊模拟”,用本地务工人员身边的真实事故案例进行讲解,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同时组织“现场体验”活动,如让务工人员佩戴模拟醉酒的眼镜进行骑行体验,直观感受酒后驾驶的危险,或展示因无证驾驶导致的事故现场照片,强化警示效果。

其次,通过“规范管理+便捷服务”引导合规出行。针对无证驾驶问题,企业可联合当地交警部门开展“工地专场考证服务”,在工地设置临时报名点,组织务工人员参加电动车驾驶证培训和考试,降低考证门槛;针对骑行安全,企业统一采购符合安全标准的头盔、反光背心,免费发放给务工人员,同时在工地门口设置“安全检查岗”,由安全员检查务工人员的防护装备佩戴情况和车辆安全状况,发现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并进行再培训。对于酒后骑车问题,建立“双向监督机制”,一方面在工地食堂和周边餐馆张贴“禁止酒后骑车”标识,另一方面鼓励班组内相互监督,发现酒后准备骑车的人员及时劝阻并向安全员报告,企业对劝阻成功者给予适当奖励。

此外,完善“替代出行保障”,针对部分务工人员因居住地偏远需骑车往返的情况,企业可规划“工地班车接驳路线”,在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区域设置班车停靠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减少电动车骑行需求。同时在培训中明确“违规处罚与激励措施”,将交通安全合规情况与务工人员的绩效奖金、评优资格挂钩,违规者进行罚款和再培训,连续3个月合规者给予安全奖励,形成“正向引导、反向约束”的机制,逐步纠正不良出行习惯。


问题3:冬季雨雪天气多,工地班车往返途中常因路面结冰出现延误,部分项目人员为赶工期会催促驾驶员加速,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如何通过培训协调“安全与效率”的关系?

应对雨雪天气下班车延误引发的“催加速”问题,培训需从“驾驶员规范操作、乘车人员意识引导、企业机制保障”三个层面入手,构建“安全优先、效率可控”的共识。首先,针对班车驾驶员开展“压力应对与规范操作”专项培训,明确“安全红线”,强调无论何种情况都不得因乘车人员催促而超速、违规变道,同时培训“高效平稳驾驶技巧”,如在冰雪路面采用“匀速行驶、提前预判”的方式,避免频繁加速减速,通过提前了解路况规划最优路线,减少不必要的延误。此外,教驾驶员“沟通技巧”,遇到延误时及时向乘车人员说明原因,如“前方桥面结冰,为保障安全需减速行驶,预计延误15分钟,已通知工地调整上工时间”,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引发矛盾。

其次,对乘车的项目人员开展“冬季通勤安全认知”培训,重点讲解“冰雪路面行车特性”,如制动距离是干燥路面的3-4倍,加速过快易导致车辆打滑,让项目人员理解“减速不是拖延,而是安全保障”。同时在培训中明确“乘车行为规范”,禁止催促驾驶员加速、与驾驶员闲聊分散注意力等行为,鼓励项目人员监督驾驶员的违规操作,但需采用合理方式,如向驾驶员提出“前方路面结冰,请注意减速”的建议,而非强硬催促。此外,培训中介绍企业的“工期调整机制”,说明企业会根据天气情况提前调整上工时间或安排弹性工作,避免因班车延误影响工期,消除项目人员的后顾之忧。

最后,企业建立“雨雪天气通勤保障机制”,作为培训内容的延伸落地。如提前通过天气预报预判恶劣天气,提前1天通知项目人员调整出发时间,避免赶工式出行;为班车配备防滑链、除雪工具、应急物资等,确保车辆在冰雪路面的通行能力;建立“班车延误应急响应”,如班车因故障或路况问题长时间停滞,企业及时调配备用车辆接驳。通过“培训引导+机制保障”,让项目人员认识到“安全通勤才能保障持续施工,盲目追求速度反而可能因事故导致更大延误”,从而主动配合驾驶员的安全操作。


问题4:部分建筑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租赁的班车接送项目人员往返,这类班车的驾驶员并非企业员工,企业的交通安全培训应如何覆盖这部分驾驶员,确保接送安全?

针对租赁班车及外部驾驶员,企业需构建“准入审核+联合培训+全程监督”的安全管理体系,将外部驾驶员纳入企业交通安全培训的统一范畴,避免“管理盲区”。首先,在准入环节设置“安全门槛”,企业在选择班车租赁公司时,除审核其资质外,需对驾驶员进行严格筛选,要求提供无重大交通事故记录证明、驾驶证、从业资格证等资料,同时组织“岗前安全面试”,了解驾驶员的冬季驾驶经验、对本地路况的熟悉程度及应急处置能力。只有通过准入审核的驾驶员,才能参与班车接送工作。

其次,开展“定制化联合培训”,由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联合租赁公司共同组织,培训内容聚焦“工地往返场景特性”,避免使用通用化培训内容。重点包括三部分:一是“工地周边路况与安全规范”,带领驾驶员实地熟悉往返路线,标注工地门口、临时便道、人员密集区域等风险点,明确“经过工地门口必须减速至每小时10公里以下、主动避让施工人员和工程车辆”等规范;二是“班车安全操作要求”,明确车辆每日预检标准(如轮胎、制动、灯光检查)、乘车人员管理规范(如督促系好安全带、禁止超载)及特殊天气行车技巧;三是“应急联动机制”,明确驾驶员在突发情况(如车辆故障、交通事故、人员受伤)时的处置流程,如立即向企业项目负责人和租赁公司报备,配合企业开展应急救援,同时掌握工地周边的医院、维修站位置。

培训形式上采用“线上预习+线下实操”结合,线上发送《工地班车安全手册》供驾驶员提前学习,线下组织集中培训和模拟演练,如在工地周边设置“突发行人横穿”“工程车辆占道”等模拟场景,训练驾驶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同时建立“培训考核机制”,驾驶员需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后方可上岗,考核不合格的不予合作。

最后,实施“全程监督管理”,将外部驾驶员纳入企业安全监督体系。企业安全员定期抽查班车的运行记录、驾驶员的行车日志,在班车往返途中进行随机跟车检查,发现驾驶员存在超速、接打手机、不按规定路线行驶等违规行为,及时向租赁公司反馈并要求整改,情节严重的终止合作。同时建立“乘车人员反馈机制”,在班车内张贴投诉举报电话,鼓励项目人员反馈驾驶员的违规行为,企业对反馈情况及时核实处理,形成“企业监督+乘客监督”的双重保障,确保租赁班车驾驶员的接送安全。


问题5:建筑企业中,部分项目人员选择骑行共享单车往返工地,这类通勤方式的安全风险点较多,企业应如何通过培训帮助他们规避风险?

骑行共享单车往返工地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车辆安全性不可控、工地周边路况复杂、骑行防护不足”等方面,企业的交通安全培训需围绕“选车、骑行、停靠”全流程设计,同时结合共享单车的特性强化风险防控。首先,在培训中增加“共享单车安全选择”模块,教项目人员掌握“三查”技巧:一查车辆基础状况,检查刹车是否灵敏、车铃是否有效、轮胎气压是否充足、车座和车把是否牢固,避免使用存在故障的车辆;二查车辆合规性,选择正规平台的共享单车,避免使用无牌、超标车辆;三查安全配置,优先选择配备反光条、车筐稳固的车辆,冬季骑行时可选择带有防风护手的车型。同时提醒项目人员通过共享单车APP上报故障车辆,避免后续人员使用。

其次,针对“工地周边骑行风险”开展专项培训,明确“骑行路线规划”原则,优先选择非机动车道或人车分流的道路,避开工地周边的工程车辆进出通道、临时施工路段和泥泞路段。骑行过程中强调“安全操作规范”,如佩戴安全头盔(企业可统一发放便携式头盔),冬季穿戴防风保暖装备时避免遮挡视线和影响操作,骑行时不逆行、不闯红灯、不载人,途经工地门口、交叉路口时提前减速,注意观察工程车辆和施工人员动态,与工程车辆保持足够安全距离。针对夜间骑行,培训“灯光使用与反光防护”,开启共享单车的夜间骑行灯,穿戴企业发放的反光背心,确保自身被其他车辆清晰识别。

最后,规范“停靠安全与责任”,培训中明确共享单车的停靠要求:不得占用工地消防通道、施工区域和应急出口,需停放在指定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避免随意停靠影响工程车辆通行;停靠后及时锁车,检查个人物品是否遗漏。同时培训“突发事故处置”,如骑行中与其他车辆发生轻微碰撞时,要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警,同时向企业安全部门报备;如因路面结冰导致摔倒受伤,要第一时间联系企业安全员和就医,保留好就医凭证和事故现场证据。此外,企业可与共享单车平台合作,在工地周边增设停车点,方便项目人员规范停靠,同时通过平台获取项目人员的骑行数据,对频繁出现违规骑行的人员进行针对性再培训,形成“培训引导+便捷保障”的安全管理模式。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