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客运车驾驶员安全培训:高峰期站台停靠与乘客上下车秩序维护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09-19

城市客运车作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早晚高峰期面临着巨大的运输压力。此时,站台往往挤满候车乘客,上下车环节节奏紧张,若操作不当极易引发拥挤、踩踏或剐蹭事故。因此,在城市客运车驾驶员安全培训中,明确高峰期站台停靠规范与乘客上下车秩序维护要点,是道路安全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有助于驾驶员在复杂环境下保持冷静操作,保障乘客安全与出行效率。

赛为安全 (34).jpg

一、高峰期站台的环境特点与风险

高峰期的城市公交站台(或客运站点)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复杂性,潜藏着多重安全风险。从人员状态来看,候车乘客数量激增,往往超出站台容纳能力,部分乘客会站在站台边缘甚至非机动车道上,增加了车辆停靠时的剐蹭风险;乘客中包含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行动速度较慢,在拥挤环境中更易发生摔倒或被推挤的情况。

从交通环境来看,高峰期站台周边社会车辆、非机动车密集,公交车、客运车进出站台时,需在车流中穿梭停靠,与其他交通工具的交汇冲突点增多。部分站台紧邻路口或斑马线,乘客为赶时间可能无视交通规则横穿马路,驾驶员难以及时预判其行动轨迹。

此外,高峰期的时间压力容易导致驾驶员和乘客情绪急躁。驾驶员可能因担心晚点而简化停靠流程,乘客可能因急于上下车而争抢车门位置,双方的情绪因素叠加,进一步放大了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因此,驾驶员必须充分认识这些特点,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二、高峰期站台停靠的规范与技巧

(一)停靠前的观察与减速

距离站台 50-100 米时,驾驶员需提前减速,将车速降至 10-15 公里 / 小时,同时开启右转向灯,向周边车辆和行人示意即将停靠。此时要通过后视镜全面观察站台及周边情况:注意站台内候车乘客的分布,尤其是是否有乘客站在站台边缘或延伸至车道的区域;观察站台前后是否有社会车辆停靠或非机动车穿行,避免因避让乘客而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

接近站台 30 米时,进一步减速至 5-10 公里 / 小时,重点关注站台前方是否有障碍物(如违停车辆、堆放的杂物),若有需提前规划绕行路线,确保能平稳停靠在指定区域。同时,留意候车乘客的动态,若发现有乘客试图横穿马路追赶车辆,应鸣喇叭警示(在允许鸣笛区域)并减速,必要时停车等待,防止发生意外。

(二)停靠位置的精准控制

客运车需停靠在站台划定的停靠区域内,车身右侧与站台边缘的距离应控制在 30-50 厘米,既方便乘客上下车,又避免车身与站台发生剐蹭。若站台设有 “前中后” 三幅停靠标线,需根据车辆长度对应停靠,确保车门与站台踏板对齐,减少乘客上下车时的跨步距离。

对于无明确标线的站台,停靠时需以站台边缘的路缘石为基准,保持车身平行于路缘石,车头略过站台前端 1-2 米,避免因停靠过前或过後导致部分车门超出站台范围。若站台已有其他车辆停靠,需与其保持至少 2 米的安全距离,防止开门时发生碰撞,待前方车辆驶离后再依次停靠,不强行穿插抢位。

停靠后,需拉紧手刹,挂入空挡(手动挡)或 P 挡(自动挡),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若上下车时间较长),确保车辆处于稳定状态后再开启车门。

(三)特殊站台的停靠处理

对于港湾式站台,车辆需完全驶入港湾区域后再停车,避免车身部分占用主车道,影响其他车辆通行。进入港湾前要观察通道宽度,若有非机动车或行人停留,需鸣笛提示其避让,缓慢驶入后再调整停靠位置。

对于公交专用道内的站台,停靠时要注意专用道内的其他车辆,尤其是快速驶来的后方公交,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停靠,避免长时间占用通道造成拥堵。若专用道狭窄,上下车时需提醒乘客快速通过,防止被其他车辆剐蹭。

对于临时站台(如施工期间的替代站点),需停靠在临时标识指示的区域,尽量选择路面平坦、视线开阔的位置,避开坑洼、积水或障碍物,停靠后要在车辆后方 5-10 米处放置警示标志(若站点无固定设施),提醒社会车辆注意。


三、乘客上下车秩序维护的关键要点

(一)下车乘客的引导与疏散

车辆停稳并确认安全后,先开启下车门,待下车乘客完全离开后再开启上车门(部分车型支持双门同时开启,需根据实际情况操作)。此时要通过车内后视镜观察下车乘客的动态,提醒靠近车门的乘客注意身后,避免被下车人流带倒。

若发现有乘客携带大件行李或推婴儿车,需提示其小心通行,必要时口头指引最优下车路线(如从后门下车更方便)。对于行动不便的乘客,可等待其缓慢下车,不催促、不按关门键催促,确保其安全离开车辆。

下车乘客全部离开后,驾驶员需快速扫视车厢及车门附近,确认无乘客遗落物品、无肢体被车门夹到的情况,再关闭下车门,准备迎接上车乘客。

(二)上车乘客的有序疏导

开启上车门后,驾驶员要通过扩音器或口头提示乘客 “排队上车,注意脚下”,引导乘客按顺序从车门两侧依次上车,避免拥堵在车门处。若发现有乘客争抢上车,需及时制止,强调 “先下后上,安全第一”,尤其要关注老人、儿童等特殊乘客,提示其他乘客主动避让。

当车内乘客较多时,要提示上车乘客向车厢中部移动,“往里面走一点,后面还有乘客”,通过语言引导分散车厢内的拥挤程度。若遇到携带折叠自行车、大型包裹的乘客,需提醒其注意不要磕碰其他乘客,并将物品妥善放置在不影响通道的位置。

上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车门区域,若发现有乘客被夹到或物品卡滞车门,需立即按下开门键,待隐患排除后再关闭车门,防止强行关门造成伤害。

(三)特殊情况的应对处理

若站台候车乘客过多,超出车辆载客量,驾驶员需通过扩音器告知 “车辆已满,请等候下一班”,同时示意后续乘客不要拥挤,避免因强行上车导致车门无法关闭。对于已经挤上车的乘客,要提醒其扶稳抓牢,防止车辆起步时摔倒。

遇到突发降雨、降雪等天气,乘客可能会因急于避雨而争抢上车,此时驾驶员要保持耐心,通过 “大家别慌,注意脚下湿滑” 等话语安抚情绪,同时放慢关门速度,确保每位上车乘客都能安全站稳。

若发现乘客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试图上车,需坚决制止,说明禁止携带的原因,并指引其按规定处理物品后再乘车,必要时联系站台工作人员协助处理,不与乘客发生争执。


四、道路安全教育培训的融合措施

为提升驾驶员在高峰期的操作规范性,道路安全教育培训需从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发力。在意识培养上,通过播放高峰期站台事故案例视频(如乘客拥挤摔倒、车辆未停稳开门导致乘客跌落等),让驾驶员直观感受违规操作的后果,强化 “安全优先于效率” 的理念。

技能训练采用模拟实训与实景演练结合的方式。在模拟舱内设置高峰期站台场景,训练驾驶员精准控制停靠距离、判断乘客动态的能力;在实际线路上开展跟车实训,由资深驾驶员示范如何在拥挤站台保持有序操作,学员通过实操巩固规范动作。

应急处置培训重点针对 “乘客摔倒”“车门夹人”“站台突发拥堵” 等场景,教授驾驶员的标准化处理流程:如遇乘客摔倒,需立即停车、开启双闪、查看伤情并联系调度;遇车门夹人,要立即开门释放,检查是否有受伤,确认安全后再继续操作。

此外,培训中需融入《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管理规定》等法规内容,明确驾驶员在站台停靠、乘客管理中的法律责任,通过考核强化记忆,确保驾驶员在实际操作中依法合规。

赛为安全 (23).jpg

五、FAQs

(一)高峰期站台乘客超出容纳范围,部分乘客站在非机动车道候车,客运车停靠时应如何操作才能避免剐蹭风险?

当高峰期站台乘客溢出至非机动车道时,驾驶员需采取分步骤操作降低剐蹭风险。首先,距离站台 100 米时就开始减速,同时通过鸣笛和灯光提示非机动车道上的乘客注意避让,观察乘客是否有向站台内侧移动的趋势。若乘客无反应,需进一步降低车速至 5 公里 / 小时以下,必要时在安全距离外停车等待,待乘客注意到车辆并退回站台边缘后再继续靠近。

停靠时,优先选择乘客相对稀疏的区域,车身与站台边缘的距离可适当放宽至 50-60 厘米,为非机动车道留出更多缓冲空间。若必须从站在非机动车道的乘客旁驶过,需保持车身与乘客的横向距离不小于 1 米,通过后视镜密切观察乘客动向,防止其突然向车身靠近。

车辆停稳后,开启车门时要再次提醒车外乘客 “注意安全,不要靠近车身”,避免乘客在车门开启时被剐蹭。上下车过程中,若发现有非机动车试图从车身与站台间穿行,需鸣笛警示并示意其等待,待乘客上下完毕、车门关闭后再允许其通过。

驶离站台时,不要立即加速,保持低速行驶 3-5 米,确认车身周围无滞留乘客或非机动车后,再平稳并入主车道,防止因视线盲区引发意外。


(二)高峰期乘客上下车时因争抢位置发生推挤,甚至出现老人被挤倒的情况,驾驶员应如何及时介入维护秩序?

当发现乘客因争抢发生推挤或老人被挤倒时,驾驶员需立即采取措施制止混乱。首先,按下车内广播按钮,用清晰、严肃的语气提示 “请大家不要争抢,先下后上,照顾老人和小孩”,通过权威声音引导乘客冷静。同时,暂时不要关闭车门,保持车门开启状态,避免被困在车门附近的乘客因拥挤受伤。

若老人已被挤倒,需立即喊停周围乘客:“请大家停一下,先扶老人起来”,并通过后视镜观察老人状态,若老人能自行起身,可提示附近乘客协助搀扶;若老人无法起身或有明显不适,需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向调度中心报告情况,请求派人协助,同时安抚车内乘客 “稍等片刻,确保老人安全后再发车”。

在秩序未恢复前,坚决不启动车辆,可通过 “按顺序上车更快,争抢反而耽误时间” 等话语引导乘客自觉排队。若有乘客不听劝阻继续推挤,可重点提醒其 “注意安全,不要挤到他人”,必要时通过眼神或手势与有影响力的乘客沟通,请求其协助维持秩序。

待推挤停止、老人状态稳定后,再示意乘客按顺序上下车,优先让老人、儿童等特殊乘客上车,确保上下车环节有序进行后再关闭车门,缓慢驶离站台。


(三)客运车在高峰期停靠站台时,发现站台前方有社会车辆违停,导致无法正常停靠,应如何处理才能兼顾乘客安全与运营效率?

遇到社会车辆违停阻碍停靠时,驾驶员需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灵活处理。首先,尝试在违停车辆后方 1-2 米处停靠,确保车门能正常开启且乘客上下车时不会踏入机动车道。若空间不足,需开启右转向灯,鸣笛提示违停车辆驾驶员(若车内有人),请求其暂时挪车,若对方配合,待车辆驶离后再正常停靠。

若违停车辆无人且无法移动,需评估周边环境:若站台旁有足够宽的非机动车道,可缓慢驶入非机动车道停靠,但需提前观察是否有非机动车或行人,停车后在车身后方放置三角警示牌(若车上配备),提醒其他车辆注意避让。上下车时,要特别提醒乘客 “注意后方来车”,快速完成上下客流程。

若非机动车道也无法停靠,需将车辆停在主车道与站台之间的安全位置,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通过车内广播告知乘客 “因前方有车违停,请大家注意安全,快速上下车”,同时通过后视镜观察后方来车,必要时由靠近后门的乘客协助观察,提醒驾驶员后方情况。

上下车完毕后,驶离时要格外小心,确认主车道无来车后再缓慢并入,避免因紧急变道引发交通事故。事后需向调度中心反馈违停情况,便于联系相关部门处理,减少后续车辆的通行阻碍。


(四)早高峰时段,客运车停靠站台后,多名乘客同时从前后门上下车,导致秩序混乱,驾驶员应如何引导乘客有序上下?

早高峰时段乘客从前后门同时上下车时,驾驶员需通过明确指引和流程管控维持秩序。首先,车辆停稳后,先开启后门,待后门乘客开始下车后,间隔 3-5 秒再开启前门,通过时间差减少上下车人流的直接冲突,同时用广播提示 “后门先下,前门后上,请大家配合”。

对于从前门下车的乘客(如特殊群体),需提示其 “请从后门下车,谢谢配合”,引导其绕行至后门,避免与前门上车乘客对冲。若有乘客坚持从前门下车,可允许其快速通过,但要提醒上车乘客 “先让下车的乘客出来”。

在上下车过程中,持续通过车内后视镜观察前后门情况,若发现某侧车门拥堵,可针对性提示 “前门乘客往里面走,后门还有空间”,或 “请大家不要堵住后门,让下车的乘客先出来”。对于推挤严重的区域,可通过 “慢点上车,都能上去” 等话语缓解焦虑情绪。

当观察到上下车人流趋于平缓时,先关闭后门,确认无人下车后再关闭前门,避免因车门同时关闭夹到乘客。若仍有乘客试图在车门关闭时上下车,需耐心等待其完成动作,不强行关门,确保每位乘客都能安全上下车后再启动车辆。


(五)高峰期客运车停靠站台时,突遇暴雨导致乘客慌乱拥挤,部分乘客试图从车窗伸手接递雨伞,驾驶员应如何应对?

突遇暴雨引发乘客慌乱时,驾驶员需优先保障车门区域的秩序和安全。首先,通过广播安抚乘客情绪:“大家别慌,雨大请慢点上下车,注意脚下防滑”,同时开启车内照明灯(若光线较暗),让乘客能清晰看到上下车路线。

发现有乘客从车窗接递雨伞时,立即制止:“请不要从车窗递东西,危险!”,说明车窗开启状态下递接物品可能导致雨伞被风吹入车内,或手部被路过的非机动车剐蹭,引导乘客通过车门传递物品。若车窗已被打开,需提示乘客关闭车窗,“关好车窗,避免雨水进入车内”。

上下车时,提醒乘客 “收伞后再上车,防止雨伞滴水滑倒他人”,并观察车门踏板是否有积水,若有可提示 “踏板湿滑,请注意脚下”。对于携带湿伞的乘客,可建议其 “将雨伞放在门口的伞袋内(若配备)”,减少车内地面湿滑风险。

若站台有遮雨棚,可提示候车乘客 “先在棚内避雨,等雨小点再上车”,避免因急于上车导致拥挤。若必须立即发车,待乘客全部上车后,检查车门是否因雨水或杂物卡滞,确认关闭严密后再缓慢驶离,同时提醒车内乘客 “扶稳抓牢,车辆起步了”。

驶离站台后,根据雨量大小调整车速,确保行车安全,同时通过广播告知 “前方到站 XX 站,雨大请提前准备,下车时注意安全”,提前为下一站的上下车环节做好铺垫。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