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防御性驾驶安全知识培训:覆盖停机坪作业行车规范防护

文章出处:深圳市赛为安科技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2025-11-18

停机坪作为航空运输的核心作业区域,汇聚了飞机起降、货物装卸、旅客转运、地勤保障等多重任务,车辆(如地勤保障车、货物转运车、加油车)在此作业需面对 “飞机动态密集、作业空间有限、安全标准严苛、多部门协同作业” 等特殊场景。若车辆驾驶操作不规范,易引发飞机与车辆碰撞、车辆剐蹭、人员受伤等严重安全事故,甚至影响航班正常运行。因此,车辆防御性驾驶安全知识培训需聚焦停机坪作业的特殊性,从 “停机坪安全规则认知、行车规范强化、风险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流程” 四个核心维度,构建系统化的培训体系,确保驾驶员全面掌握停机坪行车安全要点,保障作业全程安全可控。

防御性驾驶培训 (4).jpg

一、停机坪安全规则认知:筑牢作业安全思想防线

停机坪作业的安全前提是驾驶员充分理解并遵守其专属安全规则,培训需先从 “停机坪区域划分与标识、通行权限管理、特殊安全要求” 三个层面,帮助驾驶员建立 “敬畏规则、严守标准” 的安全意识。

停机坪区域划分与标识认知是基础。培训需详细讲解停机坪的功能分区及对应的行车要求:按用途分为客机坪、货机坪、维修坪、加油区、货物装卸区等,不同区域的限速、行车路线、停靠要求差异显著(如客机坪因旅客上下机,限速通常为 10km/h,且需避开旅客通道;维修坪因有飞机维修设备,需绕行作业区域);重点解读停机坪特殊标识,包括 “停机位编号标识”(如 “H12” 代表 12 号停机位,车辆需按编号精准停靠)、“滑行道边缘线”(黄色实线,车辆严禁跨越,避免干扰飞机滑行)、“停止线”(红色实线,车辆需在停止线前停车等待,确认无飞机活动后再通行)、“禁行区标识”(红色叉形标识,禁止车辆进入,如飞机发动机下方、起落架附近区域)。培训可通过停机坪实景地图、标识挂图、现场踏勘等方式,让驾驶员直观识别各类标识,避免因标识理解偏差引发违规。

通行权限与资质管理是合规前提。停机坪实行严格的 “凭证通行、持证上岗” 制度,培训需明确权限管理要求:驾驶员需取得 “停机坪车辆通行许可证”,且证件需在有效期内,通行区域需与作业任务匹配(如加油车仅能进入指定加油区,不得随意进入客机坪旅客通道);车辆需办理 “停机坪作业车辆登记证”,车身上需粘贴清晰的单位标识、应急联系方式及反光标识(夜间或低能见度环境需增强可视性),车辆需定期通过安全检测(如制动系统、灯光系统、转向系统检测),不合格车辆严禁进入停机坪;驾驶员需完成停机坪安全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掌握基本的航空安全知识(如飞机起降安全距离、航空术语),部分特殊车辆(如加油车、飞机牵引车)驾驶员还需取得专项操作资质,严禁无证或资质不符人员驾驶车辆进入停机坪。

特殊安全要求认知是风险规避关键。停机坪作业有别于普通道路的特殊安全准则,培训需重点强调:“飞机优先” 原则,车辆需主动避让飞机(包括滑行、起飞、降落、停放的飞机),与飞机保持安全距离(通常距飞机机身不小于 5 米,距发动机不小于 10 米,具体需按机场规定执行),严禁在飞机滑行道、起飞跑道、降落跑道附近随意停留或穿行;“无线电通讯” 要求,车辆需配备机场指定的无线电通讯设备,驾驶员需熟练使用通讯频道(如地勤保障频道、应急通讯频道),作业前需与机场塔台、停机坪调度中心确认作业指令,行驶中需实时汇报车辆位置与动态,避免因通讯不畅导致协同失误;“火种管控” 要求,停机坪属易燃易爆区域(尤其加油区、货物装卸区),车辆严禁携带火种(如打火机、火柴),禁止在停机坪内吸烟,车辆发动机需具备防火装置,避免火花引发火灾;“人员防护” 要求,驾驶员在停机坪作业时需穿戴高可视性反光背心、防冲击安全鞋,下车作业时需佩戴安全帽,避免被飞机尾流、地勤设备误伤。


二、停机坪行车规范强化:细化全流程操作标准

针对停机坪作业的特殊性,培训需从 “车辆起步与行驶、停靠与作业、协同与避让” 三个环节,制定严格的行车规范,确保驾驶员每一步操作都符合安全标准,减少人为失误风险。

车辆起步与行驶规范是安全行驶的基础。培训需明确停机坪车辆起步与行驶的操作要点:起步前需完成 “三查”,即查车辆状态(制动、灯光、转向系统是否正常,无线电通讯设备是否畅通)、查周边环境(是否有飞机活动、人员或其他车辆,是否存在障碍物)、查作业指令(确认塔台或调度中心的起步许可,明确行驶路线与目的地);起步时需缓慢加速(车速不超过 5km/h),开启转向灯,鸣笛示意(部分机场规定特定区域禁止鸣笛,需提前确认),观察后视镜与周边动态,避免突然起步引发碰撞;行驶中需严格遵守限速规定,不同区域限速差异需精准掌握(如客机坪限速 10km/h,货机坪限速 15km/h,滑行道附近限速 8km/h),严禁超速行驶;保持车道行驶,按停机坪标识的路线行驶,不得随意变道、掉头或逆行,若需变道需提前通过无线电汇报,确认安全后再操作;行驶中需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不小于 3 倍车速对应的距离,如车速 10km/h 时,跟车距离不小于 30 米),避免因前车突然减速或停车导致追尾;夜间或低能见度环境(如大雾、暴雨)行驶时,需开启车辆近光灯、示廓灯、危险报警闪光灯,降低车速(比正常限速再降低 50%),增强与周边车辆、飞机的通讯频率,确保动态可追溯。

车辆停靠与作业规范是作业安全的核心。培训需细化停机坪车辆停靠与作业的操作流程:停靠前需确认停靠区域(如指定的货物装卸位、加油位、地勤保障位),确保区域内无飞机活动、无障碍物,且不影响其他车辆通行;停靠时需缓慢行驶(车速不超过 3km/h),保持车身与飞机、装卸平台或其他设备的安全距离(如停靠货机时,车身距货机舱门不小于 2 米,避免影响货物装卸设备作业);停靠后需拉紧手刹,手动挡车辆挂入空挡并垫上三角木(若停靠区域有坡度,需在车轮前后均垫三角木),自动挡车辆挂入 P 挡,关闭发动机(若需保持发动机运行,需确保车辆处于驻车状态且有专人监控),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作业时需严格按作业流程操作(如货物转运车需与地勤人员协同装卸货物,加油车需按规定连接加油接口),驾驶员需全程监控作业过程,若发现异常(如货物堆放不稳、加油接口泄漏),需立即停止作业,联系相关人员处理;作业完成后需清理车辆周边的工具与杂物,确认无遗留物品后,通过无线电向调度中心汇报作业完成情况,等待起步指令,不得擅自驶离。

车辆协同与避让规范是多任务并行的保障。停机坪作业涉及多部门、多类型车辆与飞机协同,培训需明确协同与避让的操作标准:与飞机协同时,需提前确认飞机动态(如飞机是否准备滑行、起飞或降落),若飞机即将滑行,需在安全距离外停车等待,待飞机滑离后再继续作业;与其他车辆协同时(如地勤保障车与货物转运车在同一区域作业),需通过无线电沟通作业顺序与路线,避免交叉作业引发碰撞,若需交汇,需遵循 “右侧优先” 原则(右侧车辆优先通行),或按调度中心指令避让;与作业人员协同时(如地勤人员、货物装卸人员),需主动避让人员,车速降至 3km/h 以下,若人员在车辆周边作业,需停车等待,待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后再行驶;遇到应急车辆(如机场救援车、救护车、消防车)时,需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靠边停车避让,为应急车辆预留通行通道,待应急车辆通过后再恢复行驶。同时,培训需严禁驾驶员在作业过程中分心(如接打电话、玩手机),确保能及时响应协同指令,主动避让风险。

三、停机坪风险防护措施:主动规避潜在安全隐患

停机坪作业存在 “飞机尾流、设备剐蹭、人员误闯、恶劣天气” 等潜在风险,培训需指导驾驶员掌握针对性的风险防护措施,变 “被动应对” 为 “主动防范”,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发生概率。

飞机尾流与发动机风险防护是重中之重。飞机在启动、滑行、起飞时会产生强尾流(气流速度可达 80-100km/h),发动机运行时会产生高温与强吸力,培训需明确防护措施:严禁车辆在飞机尾流影响范围内行驶或停留(通常尾流影响范围为飞机后方 30-50 米,具体按飞机型号与机场规定执行),若需在飞机后方作业,需等待飞机发动机关闭或尾流消散后再进入;避免车辆靠近运行中的飞机发动机,与发动机的安全距离不小于 10 米,严禁在发动机进气口、排气口附近停留,防止车辆被吸入或被高温尾气灼伤;若发现飞机发动机异常(如异响、冒烟),需立即远离,并通过无线电向塔台或调度中心汇报,等待专业人员处理。

设备与障碍物风险防护需细致全面。停机坪内有大量地勤设备(如行李传送带、飞机牵引车、维修工具车)与固定障碍物(如停机位标识牌、路灯、消防栓),培训需指导驾驶员做好防护:行驶中需持续观察周边设备与障碍物动态,尤其注意小型设备(如手推车、工具箱),避免因视线盲区导致剐蹭;若发现路面有障碍物(如掉落的货物、工具、碎石),需立即停车,通过无线电汇报障碍物位置,等待专人清理,不得擅自碾压或绕行;作业时需与地勤设备保持安全距离(如距行李传送带不小于 1.5 米),避免设备运行时剐蹭车辆;车辆需定期检查车身宽度与高度,确保符合停机坪通道限制(如部分通道限高 2.5 米、限宽 2 米),避免因车辆尺寸超标引发通道堵塞或设备剐蹭。

人员与协同风险防护需强化沟通。停机坪作业人员(如地勤人员、飞行员、旅客引导员)活动频繁,且多专注于自身任务,易忽视车辆动态,培训需强调防护要点:行驶中需重点关注人员动态,尤其在旅客上下机通道、货物装卸区、维修作业区等人员密集区域,需降低车速(不超过 5km/h),开启转向灯与示廓灯,鸣笛示意(若允许),避免人员突然横穿;与作业人员协同作业时,需使用标准化手势或无线电沟通,确保指令清晰(如 “停止” 手势为手臂伸直、掌心向前,“继续” 手势为手臂前后摆动),避免因沟通误解导致操作失误;若发现人员误入车辆行驶路线,需立即刹车,必要时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提醒人员避让,待人员撤离安全区域后再继续行驶。

恶劣天气风险防护需提前应对。停机坪在暴雨、大雾、大风、冰雪等恶劣天气下,行车风险显著升高,培训需针对性讲解防护措施:暴雨天气需开启车辆雨刮器、近光灯、示廓灯,降低车速(比正常限速降低 50%),避免在积水路段行驶(若积水超过轮胎一半高度,需绕行),同时远离飞机起落架、加油区等易积水或漏电区域;大雾天气需开启雾灯、近光灯、危险报警闪光灯,车速不超过 5km/h,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不小于 50 米),通过无线电频繁汇报车辆位置,若能见度不足 20 米,需立即将车辆停靠至指定安全区域(如停机坪应急停靠点),等待雾散后再作业;大风天气(风力超过 6 级)需避免在飞机尾流区、开阔区域行驶,车辆停靠时需拉紧手刹、垫好三角木,必要时使用绳索固定车辆,防止车辆被风吹动;冰雪天气需为车辆安装防滑链,行驶中需缓慢加速、平缓刹车,避免急打方向或急刹车导致车辆侧滑,同时远离飞机机翼、尾翼等易积雪区域,防止积雪掉落砸伤车辆。

防御性驾驶培训 (6).jpg

四、停机坪突发情况应急处置:完善安全防护闭环

停机坪作业可能面临 “车辆与飞机碰撞、车辆剐蹭、设备故障、人员受伤” 等突发情况,培训需细化应急处置流程,让驾驶员在突发情况下能保持冷静、快速响应,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与影响。

车辆与飞机碰撞应急处置需遵循 “先保障飞机安全、再处理事故” 的原则。培训需明确处置流程:若发生轻微剐蹭(飞机与车辆无明显损坏、无人员受伤),驾驶员需立即停止车辆运行,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通过无线电向塔台、停机坪调度中心、机场安全管理部门汇报事故情况(说明位置、车辆信息、飞机信息、碰撞部位);不得擅自移动车辆或触碰飞机受损部位,保护事故现场,等待机场安全人员、飞机维修人员到场评估;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提供事故发生过程的详细信息,不得隐瞒或篡改事实;若事故影响飞机正常运行,需协助调度中心调整作业计划,避免延误航班。若发生严重碰撞(飞机或车辆损坏严重、有人员受伤),驾驶员需立即拨打机场应急救援电话(如机场消防、急救电话),组织受伤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远离飞机、车辆及作业区域),若具备基础急救知识,可对轻微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如用随车急救箱止血、包扎);在事故现场周边放置三角警示牌、反光锥,设置警戒区域,禁止无关车辆、人员进入;持续与塔台、调度中心沟通,配合应急救援人员开展救援工作(如协助疏散周边人员、引导救援车辆);待救援结束后,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承担相应责任。

车辆剐蹭与设备故障应急处置需确保不影响停机坪正常作业。培训需明确不同场景的处置方法:车辆之间发生剐蹭(无人员受伤、车辆可移动),驾驶员需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车辆转移至停机坪指定的 “事故处理区域”(避免占用作业通道或影响飞机活动);转移后拍摄事故现场照片(含车辆位置、碰撞部位、停机坪标识),与对方驾驶员核对车辆信息、交换联系方式,通过无线电向调度中心汇报事故情况;若双方对责任无异议,可在完成作业后按机场规定处理,若协商无果,需等待机场安全部门到场协调。车辆发生故障(如发动机熄火、制动失效、轮胎爆胎),驾驶员需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车辆转移至安全区域(如应急停靠点、闲置停机位),若无法移动,需在车辆来车方向 50 米处放置三角警示牌、反光锥,通过无线电请求救援(说明故障类型、位置、车辆信息);若故障车辆影响飞机或其他车辆通行,需协助调度中心疏导交通,引导周边车辆绕行;等待维修人员到场维修,维修完成后需经安全检测合格,方可重新投入作业。

人员受伤应急处置需聚焦 “快速救治、减少伤害”。培训需覆盖常见受伤类型的处置:若发生轻微划伤、擦伤,驾驶员需立即停止作业,协助受伤人员前往停机坪医疗急救点(或安全区域),用随车急救箱中的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异物,再用碘伏消毒,最后用纱布或创可贴包扎,避免伤口感染;若伤口较深、出血较多,需用止血带(或布条)在伤口近心端绑扎止血(每隔 30 分钟放松 1 次,每次 1-2 分钟),同时拨打机场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治;若发生骨折、脱位(如人员被设备绊倒导致腿部骨折),需避免移动受伤部位,用随车携带的夹板(或硬纸板、树枝)固定受伤肢体,防止骨折移位加重伤害,期间保持受伤人员平躺,注意保暖,等待急救人员到达;若发生严重受伤(如颅脑损伤、内脏损伤),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不得随意移动受伤人员,在急救人员指导下开展初步救治,同时通过无线电向调度中心汇报情况,协调救援通道。

此外,培训需强调 “应急通讯” 的重要性,驾驶员需熟练掌握机场应急通讯频道、应急电话(如塔台电话、急救电话、消防电话),在突发情况下能快速接通相关部门,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同时需了解机场应急救援流程(如救援车辆行驶路线、急救点位置),避免因不熟悉流程延误救援。


五、高频问答 FAQs:解答停机坪车辆防御性驾驶安全培训核心疑问

停机坪内飞机滑行时,车辆需如何避让才能确保安全?飞机滑行速度较快,驾驶员易因判断失误引发碰撞,培训需如何帮助驾驶员掌握避让技巧?

停机坪飞机滑行时的车辆避让核心是 “提前预判、主动避让、保持安全距离”,培训需从 “滑行预判、避让操作、距离把控” 三个层面,帮助驾驶员掌握安全避让技巧。

滑行预判教育是基础。培训需指导驾驶员通过 “多渠道获取信息、观察飞机动态” 做好预判:通过无线电监听塔台与飞机的通讯指令,了解飞机滑行路线(如飞机从停机位滑行至起飞跑道,或从降落跑道滑行至停机位),提前规划车辆行驶路线,避开飞机滑行道;观察飞机灯光信号(如飞机滑行时开启滑行灯、航行灯),通过灯光变化判断飞机是否准备滑行或改变方向(如飞机转向灯闪烁表示即将转弯);留意地勤人员的引导信号(如地勤人员手持引导旗指挥飞机滑行),通过引导动作预判飞机滑行速度与轨迹;若车辆在飞机滑行道附近作业,需每隔 10-15 秒观察一次


400-902-2878400-902-2878
企业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